由郝琳老师从巴以冲突谈爱国教育说开去
文|张爱敏
重温郝琳老师的微讲座,回想郝琳老师讲述学生看宣传片的无动于衷,甚至置之度外的冷漠表现,心儿一直不能平静。“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教育三问”萦绕心际,驱之不去。
这一周一直在读《课程方案(2022)》和《语文课程标准(2022)》,书中再一次明确:我们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所以,我们的义务教育必须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必须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善于兼容并蓄,勇于与时俱进,增强文化自信。
那么,如何将“三大文化”从课标走向课本,再走向课堂与学生呢?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素养和教育素养,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
如我们的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突出“三大文化”,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再如在实施教育教学时整合教材内容,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文章《邓稼先》《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等,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典型事件和相关细节描写所蕴含的人物的非凡气质,体会其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当然,学生因所处时代不同,其认知特点、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尚欠,与革命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学生理解一起来就很难。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背景: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在外部,帝国主义列强环伺左右,虎视眈眈。在内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期共和政体,但军阀割据,矛盾尖锐,人民赋税沉重,苦不堪言。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闻一多先生“足不下楼”“十年艰辛”,只是希望用文化来唤醒国人,通过文化来振兴民族。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闻一多先生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的崇高品质。
总之,借力教材,整合教材,融合课程理念,让学生懂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艰苦的斗争和宝贵的生命。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需要每一代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只有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