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与网络,侵权联系删
双减之前
“现在还是小学,每天11点之前没有睡过觉”
“小时候,物质上穷点,但玩得很开心,我都好久没见儿子开怀大笑了”
“焦虑,现在还是小学,明年上中学了怎么办,这样的作业压力,我真心疼孩子”
......
每每听到同事之间的议论时,作为幼儿园家长的我,还置身事外,不能理解,真有那么重的学习压力吗,与此同时也开始担忧明年就要上小学的闺女。
我不是担心她学习跟不上,我是怕她也要承受如此沉重的作业负担。
以至于,幼儿园老师一个阅读测评告诉我,你闺女识字量不够时,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和孩子爸爸从没刻意教过孩子识字!”
我们的想法是,既然以后上学后这么辛苦,现在能让她快乐一天是一天。
2021年双减开始
闺女2021年九月份开始小学生活,由于疫情的原因,推迟到十月份开学,此时双减已正式开始。
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各学科性质的培训班陆续关门,“培训龙头”新东方都开始向乡村学校捐书桌了。
双减的正式拉响,对校外学科类培训学校来说,势如龙卷风,过后都是狼藉一片。
而我作为双减下的首届家长,也成为了局中人。
作业少不少呢,对比我小时候的家庭作业来说,确实少得太多了,但是同时需要家长参与的作业却多了又多。
双休后的首个春节,闺女的作业如下
语文:收集有关面食的资料或动手做出有关面的美食
数学:冬奥会中的数字+制作数字绘本
英语:学唱字母歌、做字母操
美术:《家乡的年味》
音乐:学习冬奥手势舞+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做打击乐器
还有每天的阅读打卡、口算打卡等等。
要埋头去写的作业,几乎没有,一眼望去,都是要动手和动脑的东西,有素质教育那么点意思。
但是再深思,我发现,闺女的每个作业都需要家长的参与,每一项他都不能独立完成。
当然,我不是在推卸作为家长我该承担的责任。
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的双减是否真的是回归到了教育的本质。现在唯一让我确定的是,孩子每天的打卡确实离不开我。
双减之后
”我觉得这样的双减,减的只是老师和学校,把我们家长真给加进去了“
”这样的双减下,父母必须有一个人是要为家付出的“
”以前还能有个辅导班,课后辅导下作业,现在放学虽然延时了,但是同样还是接不了孩子,要不父母接,要不自己辞职“
”这样的双减下,孩子能考上高中才怪“
......
双方后,我们这些父母仍在吐槽,矛盾好像也在处于激化的阶段。
近日,一条微博引发热议。

图片来源与网络,侵权联系删
图片来源与网络,侵权联系删
翻着看下来,好像双减并没有减到家长的心坎里。
作为首届双减家长,在双减政策下,我和闺女已经走过了一个学期,进入新的学期,其实这些话我也一直想说。
一、双减下来老师太难
记得刚开学时,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的东西,从防疫包包,到衣服该怎么穿,小到袜子该怎么穿,这些老师每天都在家长群里发着。
这些本该家长操心的事情,老师在事无巨细地操持着。
我理解老师的不易,但同时看到他们每天疲于忙碌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不知道老师还能留有多少时间交给备课,交给管理孩子的学习。
真的想对老师说,停下你们奔波的脚步,静下心来在办公室备课吧,这些都是家长该操心的事情,您需要做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二、双减下,家长的参与感太强
可能是我闺女的自制力不强,她的每个作业基本上都需要我来参与。
为此我之前也抱怨过老师,当看到一点多孩子群里发孩子明天要穿什么衣服,要带什么来学校的消息时,我顿时无话可说。
我无话可说,是因为老师确实尽心尽力地在照顾着孩子的衣食起居。
同时我也有话说,我想把教育这个任务还给老师,衣食起居才是我的本职工作,学校教育上我应该参与,但应该是个配角。
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让家长陪餐,要让家长去学校执勤,连打扫教室的卫生,都要家长参与。孩子都已经年满六岁了,他们有能力承担这些,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放手。
不要害怕热汤会烫伤孩子,也不要害怕他们打扫不干净教室,一次做不好,让他们重复做,总有做好的一天,我们不是不明事理的家长,我们也不会护犊子。
图片来源与网络,侵权联系删
三、这样的双减,我该不该辞职
一味地强调家校共建,走过一个学期后,我发现家里必须有一个家长全力配合学校。
要说家里接个孩子,老人还能代劳的话,每天的打卡,录视频,以及各种学校要求的参与,有些直接标明建议父母,老人也只能止步。
作为双职工的我们,确实很为难,想过辞职,但是接下来呢,吃草吗?确实还是没有这个勇气,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做的各种事情,但是遇到辞职时就胆怯了。
但如果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这么形影不离地配合的话,辞职终是我的归宿。
四、双肩起步的同时,孩子不要掉队
我明白,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一个日渐完善的过程,首届双减家长的我们也只能成为陪跑者。
送孩子的路上,也问过无数的家长,他们虽然有一肚子的牢骚,但也在努力地寻找着平衡,平衡家校关系,平衡家庭关系,还希望在这个陪跑的过程中,孩子不要掉队,这个才是核心。
虽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在大学已不是难以迈入的门槛,高中才是,考上高中,就意味着大学也就是一步之遥。
但是崇尚读书至高无上的我们,怎会希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掉队。
因此双减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焦虑。
学科性的培训班没有了,那就开始请一对一的家教,教育成本不降反增,家庭压力也越来越大,即便二胎、三胎放开,也没有哪一个家庭能放开生,生养、教育成本太高。
现在还记得几年前,我舅妈没来城市生活时,当时表弟只有一个闺女,他们不断地催生,还说要让表弟多生几个(计划生育原因,表弟是独生子)。
第二年她过来和表弟她们生活一年后,她这样说:压力太大了,养不起,我们那时候你们吃饱就行了,上学哪费过这么大的劲啊,太难了,不能生了。
一个传统老太太对出生率低做了回答。
扯得远了,回到双减,国家的本意是好的,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充足的睡眠,充分关怀青少年身心健康。
我们能做得很多,但好像又没有我们能做的,眼下就努力陪着孩子起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