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作者: 子春十一 | 来源:发表于2019-04-09 13:32 被阅读31次

    初识辛弃疾是他的破阵子,中学时期的必背篇目。当时只觉得这个作者真是豪迈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战争场面描述的及其壮烈宏大,喝醉了梦醒了,脑海中都是在打仗,肯定是员大将,退休了,才写出了这般落寞的句子。回念自己年轻时的凌云壮志,战场经历,悼念时光荏苒,往事不复。后来知道,那是1178年,他才38岁,正是一个武将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段,可是他在怀念,怀念曾经的战场风貌,营地风情。

    到高中后,了解他的大江东去,知道他的无奈和悲凉,他是武将啊。他想去上阵杀敌,收复边疆,可是他不能,从1161年,他起义后归宋,他就像折了翼的鹰,他不能自由的随心展翅,必须要遵守那所谓的官场规则。所以,醉了梦里才能回到曾将自己接纳的战场,那才是他的归宿啊。1205年,他写永遇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单单八个字却意无穷。他的爱国之志未曾变过,他对战场的渴望从没退却。史书记载,1207年,辛弃疾与世长辞。他写永遇乐的时候,已是65岁高龄,垂垂老矣的人了。可他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仍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那是他的信仰啊,一生不曾忘记的使命与责任。

    辛弃疾一生坎坷,抱负未能施展。他从未遇到真正懂他的人。懂他的家国情怀,懂他的少年愁味,懂他对故土的怀念。耿京可能算是一个对他的能力、才华有过肯定的人了,从1161年辛弃疾带兵投奔耿京,到1163年劝说耿京投宋抗金,他只用了一年时间。作为代表投宋归来发现耿京被杀,50铁骑杀入五万大军。这其中,有一时冲动,有能力加持,但是,在我看来,这其中应该也有对耿京知遇之恩的报答吧。耿京知道他的抱负,他的信仰。归宋之后的辛弃疾得了官职,也有了政绩,但终究人微言轻,张安国事件使他名噪一时,却不长久,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任职20年内,被弹劾7次,他上谏,进《九议》、《美芹十论》、他坚持抵御金兵。但现实一次又一次的让他失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在等什么,又在找什么呢。他到老时仍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对历史的认识不足往往让人误判,辛弃疾少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爱上层楼。老年垂暮却带着遗憾离开,一身才能无人赏识,才华出众却尽是悲凉之词。谁又能记得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呢,二十岁的辛弃疾,武艺已成,诗作才华也略有成效,到老也只能怒锤病榻,大喊几声杀贼罢了。

    可是归根究底,这是时代的问题啊。小小少年,谁又能预料到未来之事呢。短短20年之内被弹劾7次,是辛弃疾不属于那个时代还是那个时代根本容不下他,我们不得而知。真心卫国之人最后惨淡收场,不过是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吧。只是,他还是那个时光里乐莫乐兮新相识,悲莫悲兮生别离的豁达稼轩。

    有关于辛弃疾,他不像杜甫,可作为史书来深追;不像李白,浪漫又壮阔;可他就是他,一个至死都怀有赤子之心的军旅之人,他可以豪迈,也可以悲壮,亦有少年执拗的倔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辛弃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eb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