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Focus on the user and all else will follow.)这句话是谷歌十诫中第一诫。
每一个产品人都知道产品的本质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创造用户价值,但是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商业,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成本,资源,技术等,都是限制一款产品变得卓越的栏栅。
正如张小龙在有关微信的演讲里说: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这句话看起来像老生常谈或很普通,但我要说的是,其实这句话让一个好产品和一个坏产品拉开了差距;大家都明白用户很重要,但真正把用户价值第一做到产品里面去的并不多……”
比如去年时候,互联网圈又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一个产品经理要求产品的整个界面色调和风格随着手机壳的颜色而自动变化,技术一时气愤对产品大打出手。我是做技术出身的,当时我也觉得产品漫天提需求不考虑实际情况活该被k,但是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待这件事情,我就不会那么愤青了。每一个产品人都希望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受用户青睐,具有用户价值的,初衷都是好的值得肯定的,只不过由于一些技术或者商业或者第三方的诸多限制,导致不得不做一些取舍。不得不说,有时候好的创意就是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任何伟大的创新都是创意先行,有了伟大的创意才能对针对性的对技术变革进行要求。
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知道用户的真正诉求,怎么样才能作出一款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我以前和一个朋友在北京这边合租,朋友他非常喜欢看斗鱼里面主播唱歌,并且时不时还打赏,我就很难理解,这么多好看的电影不看却看一个一个毫无营养的直播,并且天天反复就唱那么几首歌,聊得都是无聊的很的话题,我问他为什么喜欢看这种东西,他就说:因为好看呀,太有意思了。不得不说,每个人都又自己的喜好,都有自己归属的圈层,圈层是限制产品想象的最大障碍,就像你没法理解一个热爱二次元的人穿着动漫中服装在大街上逛街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像一个有视觉洁癖的人永远没法理解看电影还会打开弹幕。
1》变成用户
我们需要变成用户,扎根用户所属的圈层,具有同理心,相同的视角,共同的喜好。
腾讯产品经理姚晓光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家精神病院,从某一天开始,有个病人每天都撑起一把伞,蹲在医院门口,不管刮风下雨日日如此。所有医生进行了各种猜想、尝试了各种办法,询问、电击、吃药,病人都还是如此,医生们束手无策。
终于有一天,医院来了一位新医生,医生们赶紧把这个棘手的病人交给他,新医生观察了一下病人,不给他打针不给他吃药,然后每天也撑起一把伞,蹲在患者身边,如此日复一日,过去几天后,病人终于开口,对医生说:你也是一只小蘑菇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要扎根蘑菇群,了解蘑菇的生存法则,就像心理医生潜入病人的生活一样,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之后,可以用他们的方式来思考,才能迅速理解问题的所在。每一个产品经理都需要具有这种“蘑菇思维”。
2》了解用户
变成用户的前提是需要了解用户,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交换不同的身份,角度,环境,场景理解各种用户的需求。
腾讯的内部将用户分为四种类型:蝌蚪,穿山甲,考拉,河马。
蝌蚪-小白用户:什么都不懂,需要一键式解决问题,不需要知道原理,*也不需要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只需要快速解决问题。
穿山甲-探索型用户:在一探索,主动性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想知道为什么,有定制化需求。
考拉-冷漠型用户:了解情况,但是无所谓。
河马-尖端型用户:完全懂手机,也不信任所有安全软件。
这还只是粗略的划分,每个用户对产品的期望和诉求都可能不一样,身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通过数据对用户精准画像,定位挖掘用户需求,从众多需求列表中提炼核心需求,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定制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的期望。
3》接近用户
怎么样才能获取数据对用户精准画像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近用户,只有不断的接近用户,我们才能了解到用户的最新想法,用户的喜爱偏好等,收集到用户最真实的反馈才能持续对用户精准画像。
接近用户的方法:用户访谈、回复发帖、阅读反馈、问卷调研、走进场景、观察用户行为、分析用户数据……
在腾讯内部有一个10-100-1000法则———就是团队每月电话或访谈10个用户,回复100个用户在论坛或者微博上的发帖,阅读1000个用户在各个渠道上的反馈。
互联网的世界瞬息万变,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人们的需求也在不停的升级,新的需求替换旧的需求,做产品并不是闭门造车,我们要深入的接近用户,理解用户的需求,在不断的迭代中打磨产品,升级产品,使之与当下的技术和社会环境完美结合。
4》定义用户
只有定位用户了我们才能接近用户,在产品初传阶段需要考虑你的目标用户是谁(怎么样的一群人)?喜好是什么?什么场景下使用产品?——目标用户,用户喜好,用户场景。
例子:以QQ音乐为例,这款产品用户的非常广泛,产品团队为了确定目标用户画像,将用户按照年龄分为80前、80后、85后、90后、95后和00后,区别用户的听歌喜好。
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不同的产品风格,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减少主观臆测,理解用户到底真正需要什么,从而知道如何更好为不同类型用户服务。
并且将用户分层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关键需求、关键任务、关键流程,看到产品必须做的事,也知道产品不该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