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爱莲说》的老师,是一位新入职不到一年的老师,人很干练,也特别好看。去聆听这么好看的老师,执教这么美的一篇课文……
老师从《晓出净慈寺送送林子方》的古诗教学入手。引导学生诵读“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推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导入课题《爱莲说》。
《爱莲说》是旧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文言文,是统编教材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的组合没有变,但年段位置不同,我们需要思考编者的意图。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读”应是本文的重要线索。
执教老师接着出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又出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强调周敦颐是哲学家而不是文学家。
其实,周敦颐他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执教老师的介绍过于片面。
在检测预习环节 老师,关注了个别字词。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
接着便是学生口译本文大意。字字对译,一句一句,“莲”的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美感荡然无存。换来的是学生在读参考资料上的解释好的句子。老师还在频频夸奖。
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如何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是哪种人的化身?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我都没有听到。下课的时间就到了。
回想课文主旨在于诉说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没有在课堂上呈现。
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周敦颐虽也有“山林之志”,但却胸怀洒脱地在各地作官,并将微薄的积蓄捐给了故里宗族,既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也在为官上有着卓越建树。这些内容没有呈现。
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周敦颐和陶渊明是不同的: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周敦颐的选择是在淤泥中生长——保持着高洁独立品性、如荷花一般的生长。两人选择虽不同,但都明显地有异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这些内容没有呈现!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的写法特征,也仅仅是在下课铃响起后的仓促板书提及。
终于,我还需要在我的脑海里去品鉴如诗如画的《爱莲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