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看古典老师的《跃迁》,里面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启发。只读了一遍不记录些东西,过一阵就忘了。
接下来聊一聊书中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1、首先是俞敏洪的序。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上述两句的对我的启发意义在于,说出了忙碌的意义。
作为职场小蚂蚁,我每天的活动轨迹就是起床吃饭出门挤地铁上班,工位上呆一天,下班继续挤地铁……身体和大脑也没有多少停歇。
用忙碌替代了思考,时间久了我们忘记如何思考。
工作忙碌奔波——不想思考或者不愿思考——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形成恶性循环,用忙碌替代了思考
如何破局:慢下来,先让自己的心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和所处的环境。
2、知道知识在哪比记住知识更重要
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纯靠自己记忆肯定不行。但是并不是说记忆力就作用不大,恰恰相反,记忆力强大是相当强大的优势,有谁不愿意拥有令人羡慕的记忆力呢?
作者说的知道知识在哪比记住知识更重要,这个观点我认同。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用工具,替我们完成搜索、储存、整理知识,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工具有哪些呢,比如各种搜索引擎(谷歌、必应、百度),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寻找知识的途径。
3、知识树和问题树
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带着问题去学习,有针对性的行动,理论上是能够避免大量的时间浪费。
问题是个很不错的向导,但是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些先知先觉的意识。有时候问题出现了要求马上解决,现查就比较吃紧了。
对于问题,要有个轻重缓急,得自己把握好这个度。
知识树并不是说不好,无目的的读一些书,就是获取了不同的拼图卡片,现在没用,说不定以后就能拼出一幅完整的图片。
4、联机学习
闭门造车不可取。学习——输出——分享——修正——提升
利用网络,一个人的力量与一群人的力量比起来,小很多。进步也是,一个人进步与一群人帮你进步,时间久了,差异就是十倍百倍。
我开始写博文,跟这种观点很像。我想记录些东西,锻炼一下自己,同时也接受大家的评论。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众多便捷的一种。
5、知识结晶
有些道理你都懂,但是让你说你有说不明白。哇哇哇的说了一大堆,多而杂。这就是没有形成知识结晶。
专业术语就是一种知识结晶的变现,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关联筛选等操作,提炼出的那些短短的几句话,就是你的知识结晶。别的说多了都是多余。
6、差异化竞争
就是“不务正业”,不是贬义词。但是差异化竞争不是说不干本职工作,而是在本职工作之外出于职业发展或者人生规划考虑,开始的第二职业。
是一种战略。但是也要把握好度,不是随随便便进入一个不了解的圈子,而要根据自己情况,量身定制一套可行的方案。
比别人多一种选择权,就比别人多了一种优势。人生就是在一次一次优劣上拉开了距离,越来越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