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变询问 积极和谐生
——20201015案例研讨
梁娜茹
看了几遍郭老师的这一篇案例《变批评问询问》,还摘录了其中的重点。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变批评为询问”我能用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吗?于是,这几天我就寻思着:
前天路路妈妈微信发来信息:路路最近买了橡皮就丢,铅笔也是经常丢。眼看刚买的铅笔橡皮拿到学校一天不到就给弄丢,我就批评他。结果他这几天都不想去学校了。
哦!你看,妈妈的批评,直接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孩子不想来学了。我是不是可以变妈妈的批评为询问呢?
于是我按照郭老师说的操作过程——
首先要找出批评背后的正面意图。妈妈之所以批评路路,目的还是为了让他不再丢东西,养成保存好文具的好习惯。
其次是要确保自己陈述了正面的意图。我对路路询问的正面意图就是为了让他保存好橡皮、铅笔等,养成不丢文具的好习惯。
最后是采用“如何”的方式询问。郭老师强调:变批评为询问时,应该避免使用“为什么”的句式。而是要采用 “如何”“怎么样”式的提问。“如何”“怎样”句式,能成功规避 “为什么”一类句式的消极因素,这类提问,有效聚焦于结果或反馈,重在行动,导向性明显,让学生有更为积极的思考与应对。
于是,昨天上午大课间,大多孩子的桌子上干干净净,下节课需要用的数学书已经放好在书桌的左上角。可路路的桌子上仍然是一团糟:语文书掀开着,斜放在桌子的右边;两只铅笔在桌子上歪三扭四地躺着,其中一支铅笔半个身子已经悬空,马上就掉地上了。我把铅笔往桌子里边推了推,正准备把语文书合上,结果发现橡皮就夹在语文书里。哎!照这样,文具不丢才怪呢!
我在路路的对面坐下来,问路路:“昨天你丢橡皮了吗?”路路放下手里的折纸,说:“丢了。两支铅笔也全丢了。”说着路路也撅起了小嘴儿。我感觉是时候该我询问了:“路路,你怎么样能让橡皮不丢呢?”路路先是一怔,我手指了指他语文书里的橡皮,他心领神会:“一下课就把橡皮装到文具盒里。”我接着询问:“那怎样才能让铅笔不丢呢?”这时候路路的好朋友畅畅插了话:“赶紧把文具送回家啊!”路路一边点头,一边把铅笔、橡皮装到了文具盒里。“路路,你看,今天你做得就挺好嘛!以后能不能也这样做呢?”“能。”我又提醒了路路的同桌:“玉玉,你每次一下课就能按时把文具送回家,以后你也提醒路路,也按时把文具送回家,做一个不丢文具的孩子。”玉玉爽快地答应了。
今天学校组织体检,有个孩子老是说话,我也用了询问来代替批评:来,你给老师说说,怎么做才能遵守纪律呢?写生字作业,我拿了一本班上的优秀作业,同哲哲的作业放在一起,询问哲哲:“哲哲,你觉得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他观察了一阵子说:“我的比太粗了。字写小一点就好看。写字要一笔一划地写。”在我的询问下,哲哲说得多好啊!
批评变询问,积极和谐生。变批评为询问,你会发现更多的惊喜。老师们,我们何不试一试呢?
附案例重点摘录:
一、变批评为询问的好处:
1.易于消解学生的情绪
2.将关注点引向具体的行动
二、变批评为询问的操作过程:
1.首先要找出批评背后的正面意图。
2.要确保自己陈述了正面的意图。
3.采用“如何”的方式询问。
三、变批评为询问的表达句式:避免使用“为什么”的句式,应该采用 “如何”“怎么样”式的提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