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一股子不可描状的喜悦涌上心头,仿佛一个长时间迷失于沙漠,几近崩溃的人终于看到了绿洲的边缘,迎来了生的可能。而这并不是说我有多期待学习,相反的我把它称之为:救赎。
当一个富人,一个美人或一个智者向你诉苦时,或许你会觉得他们都不过是无病呻吟,因为它们体会不到作为一个穷人,一个丑人或一个智障的痛苦和难受。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样的,你不是我,又怎么能知道我的难受呢?
电影《狗十三》中,狗活13年,而李玩就像是那条狗,叛逆着度过了13的她,最终还是向成年人世界妥协,咽下了那块狗肉。 她的成熟懂事是如此让人心痛,虚伪恭维的笑容、妥协着、忍耐着,长大“成人”。
整部剧让我不止一次的觉得李玩的经历像极了自己,但又不同于自己,至少她的难受都有迹可循。
别让家庭成为你失败的借口 别让家庭成为你失败的借口父母离异得早,于是母亲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期待着能把我打造成她理想中的女儿形象。渐渐的她开始希望我无所不能,完美无缺,可她不懂,我也是人啊,我也有自己的思想,我也会有缺点,也会有失误的时候。
始终忘不了,为了让你少辛苦一点的自己帮你做了一大堆的家务活,满心期待着你的表扬,却换回了你的挑三拣四,误会以及一巴掌。而这一切仅仅就因为我打扫了却没有打扫干净,你便指责我存心让你又打扫一遍,心里委屈的自己便开始反驳,得到的却是一巴掌的教训,觉得我顶了你的嘴。从此,每当你念叨我的时候,我开始学会了充耳不闻。
始终忘不了,你总喜欢拿我去和别的孩子比较,总喜欢把你的想法加注在我的身上,把我说得一无是处。我气不过便说了一句:可以不要总是拿我跟别人的孩子比吗,如果我拿你跟别人的妈妈比较你会怎么想?当时的自己也仅仅是希望你能换位思考。然而听完我的话后你便开始冷嘲热讽:我一直都不知道原来你对我的意见这么大哟,既然你觉得我这么不好,不配当你的妈妈,那你就不要待在这个家啊,看哪个肯认你当女儿你就找哪个当你妈吧。我便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然后便换回了你的一句:那你什么意思。和你的一巴掌。从此,我再也不会跟你说一句心里话,那只会让我自讨没趣。
类似的事情伴随着我从小到大,高考的无形压力以及家庭的枷锁让我透不过气,终于在高三那一年,我开始怀疑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努力的过程是否值得。也就是在那一年,我认识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心理老师,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既然你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那就改变你自己,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或许你的生活还不能完全得到改变,但是你能够去到另外的地方开启新的人生,一定程度上的远离家庭带给你的束缚,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
别让家庭成为你失败的借口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叫“情绪勒索”。
词条解释是这样的:“每个人的情绪是有界限的,但人与人的情绪之间又会产生关系。情绪界限不清晰的人,就容易陷入勒索或者被勒索的状况。所谓情绪勒索,是以爱之名,通过要求、威胁、施压、打击、沉默、哭闹、自残等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罪恶、恐惧、挫折等感受。
举例子说就是:
「你要和朋友出国度假?那我们的年夜饭怎么办?」
「尽管去念你的书吧!反正我已经习惯被你当老妈子用了。」
「你能不能待到我们找到了新人再走?你可不能就这么放著公司不管啊!」
「我还不是因为在乎你」
「妈妈还不是为了你好」
「算我求求你」
「你要是这么做我们就再也别联系了」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两句话:
“被勒索者一旦长期出于自我价值偏低的状态下,就会进一步忽略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灰心,把外部压力合理化,习惯性地取悦别人。对低自尊的人来说,将伤害和压力合理化,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身上,并不能带来快乐和满足,还可能导致抑郁和自杀倾向。"
“努力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准确地建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等这些稳固了,再考虑别人的诉求不迟。低自尊的人,即便令人满意,也注定不能长久。高自尊的人,哪怕磕磕绊绊,拥有的也是自己的人生。 "
现在的自己成功的成为了一名在校大学生,在见识了更多的人和事,读过了更多的书过后,我开始一点点的放下了家庭教育下带给我的自卑和难受,慢慢的学会自己去拨开云雾,寻找光明。喜欢在校时的自己,虽然目前的自己仍旧不能完全改变我的生活,获得完全的独立,但我始终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别让家庭成为你失败的借口东野奎吾在《白夜行》中感叹道: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既然如今的自己已经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拨开了这两三光芒,那我便会让它们常驻我之生命,伴我余生。
别让家庭成为你失败的借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