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类似的言论,这一时期特别重要,这一时期要是没有做好,后面就可麻烦了。比如说,幼升小可重要了,不然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三年级现象,小升初、高考等等都是类似话语的体现。小到幼儿,一岁、一岁半了还不开口说话,这是不是语言迟缓了;还不开始走路,这是不是动作迟缓了等等,也是类似言论的一种体现。这种类似言论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对关键期、敏感期的执着,进而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焦虑心态。
一、来源于心理学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1.关键期
什么是关键期呢?儿童心理学如是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错过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这个使儿童获得显著而迅速发展的时期就是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曲苒、李明军、陈卿,2014:62)。这是由洛伦兹观察鸭子所得出的“印刻现象”(imprinting)而来,主要考虑了早期特定环境因素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
但是个体发展不仅仅受早期环境的影响,还受个体人格、社会化等影响,而且后天的经验也可以对早期的不良后果进行弥补。论及此,也许有人会举出“狼孩”这一极端的例子来进行反驳,也不无道理。不过用此种例子混淆了“没有”和“缺少”之间量的差异。
所以“更恰当的说法是在特定阶段人类‘更易’受到特定环境的刺激,并称之为‘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曲苒、李明军、陈卿,2014:64),于是倾向于用“敏感期”替代“关键期”,显得不那么具有绝对性和具有环境依赖性。
2.敏感期
敏感期的概念主要来源于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在《儿童的秘密》中指出:“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蒙台梭利,2003:31)。
但是这种敏感期主要是由内部本能引导所产生的。“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性引导而发展的,也就是说,他受获得与其特性密切相关的暂时性本能的引导。”(蒙台梭利,2003:34)
由此,儿童的心理发展从环境影响论的泥潭中挣扎了出来,现在环境只是一种手段,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敏感性上,当儿童展现出某种特殊敏感性时,他会“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蒙台梭利,2003:35)。
于是可以看出,关键期和敏感期两个看似相近的概念,实则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关键期概念多少有点环境决定论的意味,而敏感期的概念则表现出了主观能动性的意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而且关键期的概念更加的流行和深入人心。
二、通俗化的敏感期或关键期
鉴于一般将敏感性与关键期混为一谈,故此也一并谈论,主要取关键期概而言之,因为混为一谈主要取的就是关键期的意义。
关键期(敏感期)的概念提出具有丰富的教育学意义,提醒人们注意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注意观察、发现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满足儿童的内在发展需求。否则,“如果儿童在敏感期里遭到了障碍而无法正常发育,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扭曲”(蒙台梭利,2003:33)。
关键期(敏感期)如此重要,好像我们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一样。
于是从主体自身的发展来讲,为了竞争的需要,兼顾效率的需求,我们开始密切关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开始不遗余力地按部就班地“卡点”促进儿童的发展,生怕错过某一关键期(敏感期),好让孩子事事占尽、机机不失,赢得人生精彩。
与此同时,遥相呼应的是商业宣传。商业宣传算是把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期(敏感期)利用的淋漓尽致了。搜一搜广告语就会发现,都是什么什么最重要了,什么什么最关键了之类的,错过了就怎么怎么了。反正让人觉得孩子就应该学这、学那;玩这、玩那,不然他就得不到关键的发展了,有可能就落后了……
身处消费社会的人们,商业宣传都是从对顾客好的角度出发,不断告诉你什么是你缺的,什么是对你好的。再利用点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大众心理学,于是我们纷纷顺从或者焦虑。焦虑了就会在商业宣传的引诱下顺从,顺从完了又会制造出新的需求、出现新的焦虑,进而又顺从,如此沦陷于“暗示消费链”(鲍德里亚),沦为善于消费的良民。
三、别让关键期蒙了心
关键期(敏感期)不是不重要,但也不是那么的重要。在竞争焦虑和商业宣传的左右夹击下,关键期(敏感期)的重要性不断被放大。
从正向来看,不断突显某一阶段的重要性,不断卷,不断焦虑。凸显的是效率至上。反过来看,则是对出现问题的不断推诿卸责,都是因为关键期(敏感期)没发展好。凸现的是无效就是无用的,无用的就是可以抛弃的。
存在主义心理学有一个观点,关注“此时此地”,这对儿童教育或许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于儿童甚至是青少年,而不是总抓住过去的“缺陷”不放,觉得某个关键期没有抓好,现在麻烦了,就该放弃了;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当下,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充分发挥后天经验的积极作用。
人说高考重要,但是很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以后依然过出了人生的精彩。褚时健70岁几经波折依然创业成功,干出了通俗眼中不是那个年纪该干的事。
总之,关键期(敏感期)虽说重要,但也别总拿它当“胡作非为”的借口、当推卸责任的理由。
相关参考:
1.曲苒、李明军、陈卿 编著.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意] 蒙台梭利 著. 童年的秘密. 金晶、孔伟译.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