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得名于2500多年前、至今没有改变过名字的城市,在很多年前,虽然面积只有“围城十八里,穿城九里三”的格局,却有着众多大小不等的河流和沟渠。它们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生命之水的同时,还起着护城河的作用,成都因此也享誉着东方威尼斯之美称。
有上千年历史的西郊河,经历过数次的改变后就是这样的一条河:它由西边上游的二道河与三道河在三洞桥处合流,再与来至北边饮马河的水汇合,直至从十二桥下游流入百花潭那里的南河,这一段总称为西郊河。
我家祖籍江苏溧阳,父母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江苏迁到四川后一直住在少城的长顺中街。在五十年代的时候,自来水还没有普及,长顺中街的居民,要到有井水的院子里去挑饮用水,衣服却要拿到西郊河去洗。从长顺中街奎星楼街西口穿过同仁路边城墙豁口,就到达西郊河(这里的居民习惯称这一小段河段为二道河)。据我家出生在四十年代的哥哥、姐姐说,他们小时候春天在城墙上放风筝 、玩耍,眼前看见的是这样的风景:在城墙靠城内的一面是一些低矮破旧的草房,城墙外,清澈的西郊河蜿蜒的由北向南流去。河岸的两边是农民种的田地,当油菜花盛开的时候,站在城墙上远远的望去,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油菜花就好像黄色的地毯,镶嵌在西郊大地上,美丽极了。

我大哥小时候很顽皮,在夏天,读书放学后,总是爱到西郊河里去游泳,他的游泳技术就是在西郊河里锻炼出来的。后来他参加工作后,还是他们轻工系统组建的水球队的队长,在多次的市上水球比赛中得到奖牌。
大哥还经常去西郊河里撮鱼、抓螃蟹、摸河螺回家,外婆就用江苏味的做法煮给我们美餐一顿。一次,大哥在河里捞起一只乌龟,还被吃素的外婆拿到西郊河放生了。
一九七九年,我参加工作后的工作单位也位于西郊河边的西安中路三巷。那时的西郊河并没有修筑得有人工河堤,一些住家户院子后墙紧靠西郊河边,一些违章搭建的低矮破旧房子更是接近河道边缘。
我们工厂所在的西郊河东边那一段基本没有路,被制药一厂等占据。西边,也就是我们厂的后面有一条烂泥小路,往南,可以通到十二桥路口,往北,可以通到二道桥口子上。
那时西郊河河水很脏,两岸的工厂及住家户的污水都往河里排,在河边就能闻到臭哄哄的味道,在此路过的行人无不掩鼻而行。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三号,成都市遭遇洪水,西郊河两岸的工厂、住家户基本上都被水淹 。我们厂那次也是损失惨重,半个多月都没有开工。
一九八六年,我们工厂因生产需要搬离西郊河,自此以后三十多年了,我再也没踏足过那里。
去年,在《行脚成都》读到一篇名叫海客的作者写的《环绕成都府南河要走多久》文章,被他的精神和笔下描述的美景所感动。心想,即便没有海客老师的体力,去看看我人生第一次工作的地方也好嘛。于是在春暖花开的一个下午,由先生陪同前往西郊河,我们准备从“带江草堂”对面的三洞桥河岸开始行走,却被告之此路段不通,只得顺着西安北路走到二道桥街才到河岸。
沿着西郊河的西边往南走,展现在眼前的是近二十米宽的河面、整齐的河堤、大树成荫、一米多高的栅栏将绿化带与地砖铺垫的人行道分离开,看着既整净又安全。河边虽然还是住家户的围墙后面,但违章搭建的低矮破旧房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
令人遗憾的是,河岸虽然漂亮了,但河水看起来不但比三十年前脏,而且水量还很少……
前不久,从报纸上看到市政府为了把成都打造成为“两江抱城 ,宜居水岸”的美丽成市,将对成都市的河流沟渠实施重点改造。
成都市作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千年古城,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为了再现曾经百水润城的盛景,对西郊河首先实施改造。此工程完工后,西郊河将串起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园、宽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点。
我为了写这篇文章,前几天再次来到西郊河边,也是由西安北路进入二道桥街。不巧的是整个河两岸己封闭了,有很多工人在河边施工,我问一工人师傅“有没有可以沿着河岸走的路?”他告诉我:“你从同仁路走到长富新城河边就可以”。谢过师傅,我由同仁路往南走,到了长富新城那一段就看见新修建的河岸己经基本完工。展现在眼前的是整齐的河堤、大小各异的石头错落有致的堆放在岸边,形成了一道景观。两岸绿树己经成荫、鲜花盛开,红色的海棠树在河岸边特别引人注目。还有那两米多宽、防滑的亲水人行漫道,沿着绿化带向前伸延。
我向一位穿着蓝色工装的师傅打听西郊河改造情况,那位师傅用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说:“现在国家反腐倡廉,把贪官抓了,改造河道要用很多钱,政府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的环境更好。你等到六月底来看嘛,我们要把这里修建得更漂亮”。这位工人师傅的话很纯朴,却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相信美丽的西郊河全部完工后,它将会是一条兼具排洪、旅游、观光、和休闲的多功能河流。使得西郊河一带告别恶劣环境和水质黑臭的历史,让这条上千年历史的西郊河,再现昔日美丽容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