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图》是唐代画家韩幹的另一幅绘画作品。

韩幹善画马,宋朝《宣和画谱》中,共收录了五十多幅韩幹的绘画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画马图。
因此,世人将他和当时以画牛著称的戴嵩并称为“韩马戴牛”。
我们看这幅画,一名牧马倌骑着一匹白马,右手牵着一匹黑马,正在缓缓前行。
画面上没有描画背景,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这二马一人悠闲自得的样子,一定是走在皇家的马场当中,而非草原荒漠。
细看这位牧马倌,身材魁梧,深目高鼻,络腮胡须,一副胡人模样。
他面容沉稳,腰间别着马鞭,一看就是一位深谙驯马之道的行家里手。
我们知道,唐朝人是很爱骑马的,不仅男人骑马,贵族女子外出也都流行骑马,这在很多出土的文物上都可以看到此类景象。
爱马就要养马、驯马,在这方面,胡人远胜于汉人。因此当时的驯马师都是胡人担任。
大唐的文化繁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包容性,这些被称为“胡人”的游牧民族,在大唐并不被汉人歧视。
唐太宗曾经说过: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大国帝王,和他的王朝的气度与风范。
我们看画面上这个驯马师就知道,画家对他和他驯马的技艺是赞誉有加的。
再看这两匹马,白马用的是深色马鞍,看这白马的浅淡色彩,开始有点相信《照夜白》里的马尾被磨失的说法了。
虽然被黑马挡住,但是简单概括的轮廓,依然能够看出,这是一匹健硕且线条优美的宝马良驹。
画家用马头上的缰绳表现了白马的体积感。还有白马的眼睛,显然,这是一匹已被驯服的马,虽然眼神里多少还有点不甘心。
再看那匹重点描绘的黑马,华丽的浅色朱红花纹锦鞍,胸前带“踢胸”,也就是贵族马匹脖子上的球形饰物。
两后腿微曲,正在缓步行进中;右前腿踏地,左前腿高高抬起,似正要迈步前行,而这个迈步似乎蕴含着力量。
纵观整幅画,人物与马匹的轮廓简单又生动严谨,体现了画家高超的写生能力,绘画技巧。
一幅好画,自然会留下很多历代收藏家的印迹。画面左上角,就有宋徽宗题写的“韩幹真迹,丁亥御笔”八个字。
韩幹画马如此栩栩如生,得益于他对于马长久以来的观察和写生。
韩幹曾经对唐玄宗说过他画马的秘诀:
“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