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人都说狗会自己找回来,而李玩不——"我就没见过出去了还能回来的。"爱因斯坦就好像她自己,被迫离开了"家",除非有人找,自己永远回不去。
为什么李玩那么激动,黑夜里跑过每个巷子去找爱因斯坦——每个人都说她闹,全家都帮她找狗,她还想怎样。找狗了吗?所有人围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就是在找狗?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怎么以一副慈爱的模样去让李玩接受事实,而不是找狗。所以,在李玩眼里,他们根本就是故意不找狗,还骗她。
在爸爸去制服"爱因斯坦"未果的时候,上前的李玩却被制止——表面的保护,实质的不信任,他让她懂事,却不相信她的能力。
从抗争到妥协的转折——爸爸的毒打。为什么妥协了,是怕痛吗?是心里突然清楚了,向不爱自己的人有什么权利提要求呢?于是她喝从不喝的牛奶,给别人敬着爸爸不许她喝却现在让她敬的酒,吃叔叔为自己在饭桌上点的狗肉。
李玩英语演讲失败——我本以为爸爸进来看她演讲,她可以信心突增,或者继续背她的平行宇宙,或者讲她的狗。然而,编剧没有给她这光环。于我而言,大抵是想表达爸爸对她来说,并不是信念支撑,也不是爱的来源,无法给她力量。
学习成绩好的意义——电影里几次爸爸与李玩的温情画面都是李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之后爸爸来接她。不停地说:"娃长大了,娃懂事了。"成绩与懂事的联系在哪里?成绩究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的"懂事",还是对父母"精心栽培"的"懂事"?
小孩子能懂什么——她们懂的是在大人眼里小儿科的《时间简史》。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只能说明自己无知。
昭昭的出现——后母形象的崩溃。前期我觉得是温情的,因为他可以不懂事,可以为所欲为,无忧无虑,可以得到全家人的爱。但是电影最后,他也被逼着学习滑冰,还没凳子高的小孩一次次摔倒在地上,"叔叔,求求你,扶我一下。" "加油,你要自己起来。"他一边哭一边站起来,又一遍遍摔下去。看台上的李玩看着这一幕,嘴角微笑,双眼放空,似是在说:原来没有一个人可以逃离。
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反对虐待动物,绝对不吃狗肉。这离题万里的字幕似是也在告诉观众:我成长了,我懂事了,我不抗争了,你们也不会知道真实的自我了。
爸爸的爱——最为复杂。打她的时候比对一条狗还狠。爸爸无疑是矛盾的集中点,所有人的爱通过他展现出来,所有人的不满也通过他展现出来。他是很可怜,可是一个人不应该成为另一个人的宣泄品。李玩有时就像一个爸爸衣服上的一个装饰品,装点每一个需要她的场合。当然,装饰品不讨人喜欢了,让整体不和谐了,自然会被修理,需要的时候,当然也会被维护。
爷爷的爱——施舍与义务。李玩跑出去了以后,爷爷也拿着她的衣服追了出去,怕她冷。然而李玩却不小心把爷爷推倒了,自此,爷爷也算是可以彻底跟这事无关了,自己的责任也已经尽到了。也一改以前的温和脾气,不时大声地骂摔门的李玩。
奶奶的爱——是最单纯的。然而,奶奶的地位在家里也可以看得出。家人不在意她吗?不!是相当在意的,但是,在意不代表权利。我在意你,只是在你不反对我的前提下。
姐姐的爱——虽然与姐姐的关系一波三折。但姐姐是离李玩最近的人,她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也是她给了李玩关于"成长"最强烈的感觉。两人的一些对比也很真实。懂事的姐姐与不懂事的李玩;追爱因斯坦的姐姐和放弃寻回的李玩。每个人都会成长,而人与人所处的成长阶段不同,因而价值观念不同,所以有分歧,而其实她们两都很好。
后母的爱——伪善
妈妈的爱——未知
"我没见过出去了还能回来的"
"这样的事以后还很多呢"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李玩可怜吗?不,她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以后也不会和家人起多大冲突了,渐渐的,人的保护机制会使她遗忘,变成人群中的一个个你,一个个我,依旧觉得自己过得不算太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