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编号:142
接上一篇:让孩子优秀的底层逻辑(上)
上一篇讲到了给孩子安全感,这一点,很多家长做的不好,经常打骂孩子,因为这样会大大地降低孩子的安全感。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自尊,也因为家长的控制,孩子会失去责任感。长大后,事事恐惧,事事烦恼,事事不想做,处处为自己设限,活在了自己编织的牢笼里,无法成长,苦闷伴随一生。
第二,让孩子优秀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获得感。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让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产生满足,有获得感。当孩子在在做的过程中,有一点点成就感后,愿意继续尝试下去,让自己的成就感不断的增加,不断的有收获,内心能得到不断的满足,从而激发更大的好奇。
那么这种获得感怎么来的,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他从简单的事情做起,第二个是家长即时的正面反馈。
这两个因素往往是在一起实现的,比如孩子还在小时候玩玩具(玩玩具本身就探索世界、学习的过程),只要发现他努力做成一件事情,就给予鼓励和赞美,赞美他做的过程,而不能赞美他有多聪明。孩子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获得赞美而开心。
再遇到一点苦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继续的鼓励,和耐心的等待。切记,不能一开始让孩子挑战很难的事情,否则就很容易养成知难而退的逃避习惯。
很多家长在这时候,没有耐心,要么骂孩子笨,要么着急动手上去直接帮忙,这两点都是非常不好的。前者会降低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认为自己笨,失去了尝试和努力的动力;后者会让他产生依赖。总之一个结果,就是会导致孩子停止探索,知难而退。
获得感是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的。提升孩子的自尊,又可以提升他的掌控感,让孩子有想突破自己的想法,跳出舒适圈,不断的探索新的世界。随着认知边界的拓展,孩子的能力就会一点一点的提升。
获得感的本质,在电子游戏里能体现的淋漓尽致。游戏里一开始都是简单的挑战,一旦成功,马上会及时奖励,孩子就有了获得感,然后难度稍微升级,但还在其掌控之中,再往后随着难度的增加,但是依然稍作努力jiu能取胜,不断的获得反馈,获得感不断产生,然后就上瘾了。
上瘾的本质是希望不断地增加“这种挑战中的掌控感+挑战成功后的获得感”。
如果我们去找优秀的学生去问,他们学习为什么这么好,也是这两种感觉的组合。
从生理上讲,就是多巴胺和内啡肽增多了。但两者有不同,多巴胺是“先甜后苦”,边际效应递减,对即时反馈有依赖,而内啡肽是“先苦后甜”,痛苦过后,使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带来持久的快乐和长期的平静与安定感。
如果挑战不成功,身体里的内啡肽就少,如果享受在前,吃苦不多,多巴胺就多,身体会在这两种物质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习惯。所以要让孩子通过努力适当的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区。
比如我经常极力阻止家长辅导作业,因为大多数家长是不知道如何辅导作业的,结果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而让孩子失去了“让他自己挑战后胜利的那种获得感”。
总结一下,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敢于探索,充分地给予孩子自主的权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安全+掌控),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有获得感,让他体验到自己有能力掌控这个世界,更加敢于探索这个世界,在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再不断的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这就是让孩子优秀的底层逻辑,其实这也是让所有人优秀的底层逻辑,只不过,年龄越小,实现的难度越小。所以,各位家长千万不能错过孩子最好的年龄。
那么懂了这两个底层逻辑有什么具体的用处呢?
举个例子,比如有人问,孩子如何建立责任感?
本质上就是给孩子以自主权,充分的获得掌控感(安全感),给孩子以自尊,从简单的挑战开始,不断的有获得感,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学会示弱,充分的尊重孩子。
比如,第一次让孩子做家务,要示弱,求孩子帮忙。
第一步:“宝贝,妈妈有点累,您能帮妈妈扫一下这个最小的卧室吗?”
分解:”有点累“,是在示弱;“帮”字,告诉孩子大人也有求助的时刻,也有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的地方,会让孩子产生自尊;”扫最小的卧室“,是降低难度,避免孩子遇到被任务吓住。很多孩子不愿意干家务,是他小的时候对任务无法做判断,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因为害怕责骂。但是,结果却是家长会以为孩子懒,就去骂孩子,那么孩子就更不愿意了,成了恶性循环。
还可以把“最小的卧室”换成更容易做的事情,比如“拿一下扫帚”这样简单的事情。但前提是,不要让孩子真的误会你“懒”,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步:在孩子干活的时候,告诉孩子“宝贝,你的样子真努力,妈妈太爱你了,打扫的真干净,那个拐角都擦干净了”……“好了,不用打扫了,今天做的很好了,妈妈继续做,明天愿意帮妈妈的话,再继续,你也很辛苦了。”
要及时做反馈,夸奖孩子的细节,让孩子有获得感。同时理解孩子,认可他,尊重他,关爱他。在第一次的时候,千万不要贸然增加难度,否则孩子就会知难而退了。
家长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小的事情,都需要动脑筋去做,去充分的给孩子自主掌控感(安全感),即时给予夸奖鼓励,尊重孩子,让他不断的有获得感,体会到负责任后的成就感,这样责任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这就是很多家庭教育的老师为什么建议大家耐心。因为如果没有耐心,就不会注意这么多细节,很容易想着快速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结果让孩子丧失了安全感、掌控感,在责骂中,使孩子失去了自尊,失去了努力的快乐体验。
理解了以上的“安全感+获得感”的逻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家庭教育的老师在给家长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闭嘴。因为只有闭嘴了,孩子才有自主感,才不会担心被批评,才不会被伤到自尊,才可以自由的去探索。
第二个常常听到各位老师比较多的建议,就是鼓励。因为在不断的鼓励中,会让孩子获得自尊,收获自信,敢于探索这个世界。
安全感和获得感,其实就是人类的底层动力:“恐惧”和“快乐”,即逃离痛苦和追求幸福。明白了这两点,也就明白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原理。比如提升孩子的自主能力,给予孩子自尊,让孩子有胜任感,变要求为启发……等等,本质上都是人类的这两个底层动力的各种变形和升级。
那么在最后,留给大家一些思考,“有哪些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孩子不优秀”,“有哪些正确的行为是可以帮助孩子优秀的”,相信大家也可以列举出来。欢迎留言。
关注我,关注家庭教育的底层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