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亡之身,存不灭之理。
——这个世上没有不死的人,只有不灭的天理。
没有信仰,是西方世界很难理解中华民族的一个方面。但这是以西方理解的“信仰”而言的。
他们认为“信仰”一词本身就有宗教性,中国人不信教,自然就是没有信仰。但同样是从人类初蒙走到现在,中华民族怎么会那么特殊呢?
其实,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没有具象化为某一有固定称呼的神或佛。天”,就是我们“信仰”的对象。
由此延伸出的“天道”“天理”,基本囊括了中华民族对万事万物万理的认知和主观寄托。
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都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这种行为本就有将对现实的美好祈愿,寄托于不可说的外部存在。
祭祀,经周朝的发展,祖宗作为相对具体的“信仰”对象占据了重要位置,但“天”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所谓“天地君亲师”,可以从旁说明。
春秋易逝,宏业可留。
——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宏伟的功业可以留存后世。
在长命无绝衰的“天”面前,寿命有限的人不是伏案等死,而是要砥砺前行,做出一番事业。
看着诸侯混战,百姓疲敝,孔子认为根源在“礼崩乐坏”。于是,他一心“克己复礼”,周游列国,失望与希望交织频繁。当时有人调侃他如“丧家之狗”,但也正是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力量,成就了自己,延续了他奉为圭臬的“周公之礼”,也为后世的读书人立了标杆——万世师表。
薄敛则民富,兴焉。政苛则民怨,亡焉。人主兴亡,非为天也。
——轻徭薄赋可是使民富足,这样国家才能兴盛。施行苛政则会招致百姓的怨恨,就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了祸患。人是国家兴亡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不是天。
苛政猛于虎。秦王扫六合的伟绩和秦朝14年的立朝时间,引发了多少人的思考,《过秦论》《六国论》……秦之后的士人从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镜,以诫后人。无论有多少说法,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都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内因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初的与民休息、汉文帝的轻徭薄赋。有了这些积淀,才有了汉武帝时的兴盛。
君子兴家,不用奇计。小人败业,坏于奸谋。
——君子发达兴旺,不需要依靠奇巧的计谋。小人败事毁家,是坏在了奸诈和阴谋。
杨素年少时行止放浪,很多人都说他没有出息,而其祖父的兄弟杨宽却很看好他。被杨宽夸奖的杨素很高兴,就拿了贵重的礼物看望杨宽。结果,让杨宽对他心生不悦,并断定他若还是如此,必然逃不过败亡的结局。大隋立国,杨素被杨广以金收买,助其登上帝位。他奢靡不正的作风备受时人的诟病。死后,因其长子杨玄感起事兵败,杨素家族被诛夷。
正不予贿,邪不予济,察之无误也。
——正直的人不会行贿赂之事,邪恶的人不会接济他人,仔细观察就不难分辨这两种人了。
“以己度人”,是人们行事一种基本逻辑,即我习惯这样他人也会喜欢、我不喜欢他人也不会喜欢。所以,正直的人不会贿赂他人,一大部分原因是他自己不会接受贿赂。通过贿赂得到地位、便利的人,如果真的坐上了高位,那么他也不会把贿赂当成禁忌,从而坚守正道。
天降之喜,莫径取焉。不测之灾,勿相欺焉。
——天上掉馅饼的事,不要轻易接受。突然降临的灾祸,不要故意隐瞒。
轻易得来的好处,未必长久。更何况,甜蜜的表面之下藏着的也许是毒药。人们可能能躲过明枪,也会警惕暗箭,但有时,糖衣炮弹的危害才是最大的。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