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地说,我已经想不起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对书和阅读开始产生渴望,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时点的话,那大约是从我纠结要离职和《岛》这本书开始的吧。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近两年我沉到谷底生活的开端,没有目标,前途迷茫,毫无自信,一塌糊涂……简言之,一切都糟透了。部门的小伙给介绍了《岛》,反正没事,看就看吧。看完觉得很感动,当时没有预料到的是这对我直到现在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从一本书到很多本,从睡前翻翻到随时阅读,从浅尝辄止到手不释卷,开始偶尔写写感想,甚至越来越内向倾向,我都怀疑与此有关。
已经记不清从那时到现在一共看了多少,几十本是有了吧。曾经在遇到华为的人问我,你喜欢看什么书,这些书带给你什么?_?我如实回答,最近在看《西方哲学与人生》,对方表示不太理解,可以从他的表情感受到这一点。“那你觉得这对你有何帮助呢?”“我也说不好”我说,“所有那些看过的书,包括觉得所谓没用的书,我都很难回答它究竟能带给我什么能立竿见影的效果,与我的工作,生活,感情似乎都联系不上,我只是坚信,它们已经内化为我思想的一部分,肯定会在未来我的人生历程中体现它们的价值,哪怕只是在我面临更加窘迫的困境时,能够更好的安慰自己,这也许就够了”。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不久的以后,再一次在一个英文面试的场合谈起这个话题,那时我正在看《1984》。
很多时候,我们从各种社交网络和鸡汤文学中看到阅读的效用,它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它和心灵,思想,人生,励志等等融为一体。我只是单纯的觉得,对我这种不那么热爱运动和热衷交际的人而言,看书是一个还不错的消遣方式,因为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这也是跑步开始进入视线的原因)。至于其他,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感觉到。
看书很杂,目的性不那么强,遇到一本好书不容易,两年下来,慢慢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标准,比如所谓名人出的书一般不读,近几年出的炒的很火的书不读,小说偏爱外国……在很多涉及个人价值观的物质选择上,我都倾向于略微小众的东西,选书也有那么一点儿。
阅读其实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选书的喜好,阅读的习惯,感悟的多少这些都因人而异。也有不少人让推荐书看,大体我都会问问别人偏好,看过的推荐下,更多的时候是鼓励去看,遇到认为不值得的书很正常,看得多了,慢慢就会找到自己的喜好,形成自己的品味,以后就会越看越精了。常见的方法是先读经典,人类思想史上传承下来的精粹肯定值得你花费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作者,他的作品中提到的欣赏的作者和书都可以寻着去读一读,结果应该不至于让你感到失望。
看书不仅在多,更要精,要归纳感悟。坚持写点感受是极好的,遗憾我也做不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