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朋友公众号发文,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她在文中提到郁达夫描绘得一手好自然,而且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豁达的感觉。
郁达夫,我早已听说过他的名字,但对他的认识仅是“与鲁迅齐名的天才”等片言只语中得来,并没有拜读过他的作品。于是乎,朋友的推荐加上刚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书荒,让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了郁达夫先生的书。
但我没有读《故都的秋》,而是先从他25岁时留学日本的作品《沉沦》看起。至于原因嘛,一半是这本书我久闻大名,另一半是我挺喜欢一个博主叫“郁达夫的沉沦”(笑)。
今天先看完了《沉沦》小说集的《沉沦》一文,接着又看完了《银灰色的死》。边看边觉得朋友说得不对,我并无从文字中感觉到一丝豁达,反而觉得贯穿在郁达夫创作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字——丧。
再加上《沉沦》属于自传体小说,文中那忧郁型的青年主人公,多多少少都会有他本人的影子。至于年纪增长会不会变得豁达,我就不得而知了。
这次只聊《沉沦》好了。(因为我有点困了)。
性与祖国可以说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由于国家的落后,导致在异乡遭受他人的轻视与排挤,加上成年男性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种习得性无助,使他的抑郁症状更加严重。又因为这种病态性的抑郁,连累了他生活各个方面的不顺,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丧圈中。
抑郁症和国家的羸弱使他自卑,让他在最需要爱情的年纪,他既渴望爱,却害怕爱而不得的伤害。在街上看到女孩子也羞于搭讪,回到家后又开始后悔:
进了他自家的房,把书包用力地向席上一丢,他就在席上躺下了——日本室内都铺的席子,坐也席地而坐,睡也睡在席上的——他的胸前还在那里乱跳;用了一只手枕着头,一只手按着胸口,他便自嘲自骂地说:
“你这卑怯者!
“你既然怕羞,何以又要后悔?
“既要后悔,何以当时你又没有那样的胆量?不同她们去讲一句话?
“Oh, coward, coward!”
当骂完自己,他又开始埋怨生活:
唉!唉!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要复她们的仇。
后悔留学日本,怀念祖国的锦绣山河,怀念祖国的如花美女,这些难道不就是病态且自怜的痛苦吗?
小说在“性”这方面的笔墨很多,但大都是在描写心理的内在层面,而非追求感官刺激的外在层面。即使是描写偷窥房东女儿洗澡的场景,也没有过多的描述:
那一双雪样的乳峰!
那一双肥白的大腿!
这全身的曲线!
(看到这里挺想笑的哈哈哈)
他渴望爱情,内心的自卑早在他求爱前拒绝了他;
他渴望性爱,却无处排遣,在一次次自慰和自疚中难以自拔。
求爱失败——自慰自责——偷窥后恐慌——宿妓钱给得少而羞愧,在一连串的过程中,本就处于泥潭中的病态青年就这么沉沦了。
一方面精神上的强迫症洁癖,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罪恶感;
另一方面,他完全把深陷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同时复仇之火难以宣泄。
悲愤交加中他选择纵身大海,他在大海中沉没了,但他也从沉沦的泥潭中解脱了。
在他死前,他发出了痛彻肺腑的呐喊: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让文章主旨得到了升华,一个国家如果不强大起来,这种沉沦的悲剧还会继续上演。
精神和物质的匮乏下,谁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呢?剩下的只有“丧”罢了。
《银灰色的死》则讲述了亡妻之死和酒两件事,给主人公造成精神和经济的巨大破坏,这种颓废在失去最后一根稻草——颇有好感的酒馆女儿订婚后,他种种被禁锢的欲望终于将他压垮,最后在银灰色的月光中,银灰色的雪地上,颓废醉死。
这篇虽然没有《沉沦》压抑,但依然特别丧,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挑战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