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运城日报、晚报的阅读中学得一个新词:三有。比如,《"三有"刘桂元》,《学习刘桂元,践行"三有"》。
才知道,原来"三有"是习近平总书记一次重要讲话中概括的词条:"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毫无疑问,习总书记的"三有"讲话,为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内核、注入了灵魂。
那么,刘桂元该是运城"三有"企业的一个标杆了?
(一)
7月13日,带着心中的疑问,跟随着运城作协,《运城晚报》共同举办的"三有"企业釆风团来到风陵渡,有幸见到了"真人"刘桂元。
刘桂元所创办的东风食品厂,位于有着诸多历史传说、传奇的风陵古渡的开发区,以传统"点心"为龙头的系列食品,被他们不断创新、发展,倾心打造30余载,到今天风生水起的局面。
关于芮城的"点心",我这个"馋猫"还是有一些记忆存根的:那年年关,芮城的朋友过来看我,二话没说就从车上搬下一箱东西,说:风陵渡点心,好吃,尝尝吧。果然,这份点心甜蜜了我小半年的时光。
盛夏时节,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的东风食品厂,掩映于茂密的绿树丛中,环境整洁、干净,厂区规划铺排有序。再看这位山东大汉一般的刘桂元,热情奔放的言谈举止中散发着一股正能量,仿佛胸中燃着一团火似的。
30年前,他所在的芮城县下属一个食品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浪潮冲击下,一下子陷入面临倒闭的危机中。已经是车间主任刘桂元也和大家一样,为食品厂的未来忧心忡忡:怎么办,一走了之,另谋出路么?
而当看到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下子要变成下岗职工时的不安眼神,他心有戚戚焉。经过一番激烈的心里斗争和深深思考,他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毅然决定接下了这个烂摊子。他要带着大伙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起初创业之艰辛可想而知了。但他与搭档苏自强一起硬是凭着年轻气盛有一股子创劲;凭着广大职工的信任,并与他们拧成一股绳的合力;凭着党组织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凭着勤劳、善良、诚信、智慧的传统理念,一路五关斩六将,终于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刘桂元的这个食品厂,也并没有做得区域业内最大、最强,最好呀,每年的利润也不高。"参观了生产车间和听完了有关企业情况的汇报后,有人窃窃私语。
是啊,这个并未见得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也并不那么气派"高大上"的中小型企业,是如何能被社会认可,而被赞誉连连的呢?
(二)
"我始终相信,只要有播种,就会有收获的。"被众星捧月的座谈会上,刘桂元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那么,已然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被关注,被注目,头顶也多了些光环的刘桂元,30年来,又是如何一路播种的呢?
在风陵渡,如今还有20余家个体经营户从事着传统"点心″的行业,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在刘桂元看来,同行是"亲家"。他没有按"大鱼吃小鱼"的套路去做,而是相反,主动帮助他们。个体户进原料少,没有议价权,刘桂元就按照进货价将原料转售给他们;个体户生产设备更新不及时了,刘桂元就免费将生产设备借给他们使用;今年市场上流行某种款式的外包装了,刘桂元便主动招呼大家到厂里拿货……
如此,以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同行是"亲家"的理念,他挑起一个现代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播种了一个"责"字。
2011年,村民杨狗狗的妻子因急病住院,一时凑不够医疗费。无奈之下,杨狗狗找到了刘桂元。"我们俩非亲非故的,就想着让人家能帮一点就行。没想到桂元二话不说,只问:需要多少?2014年,我们家翻盖房子,他再次慷慨解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狗狗眼泛泪花。
"在我们村,有事找桂元。"成了村民的一句口头禅。
正是刘桂元"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的朴素哲学,和"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行为,凝聚了人心,赢得了人心,从而播种了一个"义"字。
2015年,村里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当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桂元。找到他,他很痛快地应承下来,还表示这是所有杨马人的事情,他出一份力理所当然。"杨马村村委会副主任回忆说,"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都捐了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桂元还表示,今后如果有缺口,交给他包圆。"
富裕了而不忘初心,回馈社会,回报家乡。在几十年不间断的善行义举中,他播种了一个"爱"字。
(三)
采访得知,看上去与企业"不相干"的平常小事,却在刘挂元的身上,不胜枚举。也正是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恰恰构成了"东风食品厂"企业文化的内核,编织了一个现代企业的家国情怀,成为他的企业中一份最大的"利润"。
其实,可以看出在他的企业还并不富有的时侯,他已经开始为周边的人输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了。
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了"亲不亲,故乡人"的朴素底色,因为他的内心很早就根植了"父老乡亲"的稚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几十年间,他骨子里的爱心,在渐渐中培育长大,也终于开花结果了。
"那是个好人!"
回程的路上,车里关于刘桂元的话题还在继续着,《河东文学》的掌门人姚大姐说:访谈中,从职工、朋友,甚至厂门口遇到的"路人甲",说起刘桂元来,无不挑起大拇指,听到的最多一个词是:好人。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能被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冠以"好人”的称号,虽然不那么华丽耀眼,却无疑是最朴实,最珍贵的奖赏,和最入人心的赞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