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到》给学习者的启示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上了很多培训班、听了很多课程、看了很多书、报了很多饭团等等,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技能,可是到头来还是老样子,生活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正如《后会无期》所说:我们听了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更进一步说:为什么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很难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呢?
知道做到《知道做到》作者也是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一直想找到它的答案。
于是他拜访了很多人,最后写了这本书。
当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认为是缺少知识应用的环境,或者说个人太懒、爱拖延。
要么是外界环境不给力,要么就是自己太偷懒。
可是我们也会看到,明明有很多人在很努力很用功的学习与实践,但是依然没有什么进步和变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会指出他们练习方式不对,没有做到刻意练习。如果是简单的练习与重复,就算是练上1万小时,也不过是1万次简单的重复。
这里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重复,重复,重复”。
这里的"重复”出现三次,不是说强调它的重要,而是说要做到间隔性重复,正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学习规律,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都要经历一个遗忘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越长、遗忘得越多。
能够及时在遗忘节点时复习的人,才把知识更好的吸收与巩固。
原来作者所介绍的基础原理,竟然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也是我们都曾经用过的。
知道了间隔性重复,等于我们点燃了练习的“火把”,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要我们想办法走出困境。而第一步就是找到产生困境原因。
为什么“知道做不到”呢?
作者指出有三个“大坑”摆在这“知道”与“做到”之间:
第一个坑、信息超载:
我们常常在获取信息贪多求快,总想多学点,于是我们囤课、囤饭团、囤书等等,结果很少再打开它们,但是我们也开始被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围绕,信息也逐渐严重超载;
第二个坑、选择过滤:
你知道么,我们接触信息时并不是全都接受的,而是会选择性筛选与吸收。由于一些主观偏见或者先入为主的观念,它们自动帮我们选取那些自己相信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不同声音,我们习惯性的视而不见,这样一来难免与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失之交臂,这就是消极过滤;
第三个坑、缺少跟进
学完了一门课程、看完一本书,然后就结束了,可能更积极的伙伴实践几次,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学习与运用知识时由着心情来,却没有持续的跟进,具体表现为要么拖延,要么就是不做,等待下一个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从这三个坑里爬出来呢,只需要做到三步。
1、少而精
大而全的反面是什么?小而美、少而精。
集中信息获取渠道、专注几个信息源、重视精读与深度。
其实就是做好一件事:专注,并且重复地专注。
在《学习之道》里提到“画小圈”的方法:学习一门知识,不要上来就通盘掌握或者按部就班,而是在掌握了基础框架后,在某些特定知识点上不断打磨与精进,反复推演与练习,最终灵活运用,然后再切换到下一个知识点,如此往复。
这正是“少而精”的另外一种解读。
2、绿灯思维
使用绿灯思维。也就是当你在批判或者过滤之前,先去肯定一个事物,找出它的积极一面,然后再去提问题。也就是先绿灯再黄灯,绿灯代表支持、黄灯代表反对。
接下来,重复一个新知识或观念到六次以上。
通过一次次的灌输,从不相信到认同,让你从实现从模仿练习到指导他人转变。
作者举了自己的例子,很多人认为作者不擅长写作,但是他的导师相信他可以写本好书,于是在导师鼓励下,他也开始一次次告诉自己可以做到,经历了从不相信、到接受、认同、尝试、践行、最后也开啊还是培训与指导他人。成功写了一本本畅销书。
3、有计划的跟进
一个跟进计划是学习的保障,也是融会贯通的前提。
作者曾经给很多人做过培训,现场效果特别好,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后,再去看他们发现变化不多。
与之相反,他的一个朋友却做得特别好,培训之后人们都纷纷行动,并且带来巨大改变。他就去观察与研究他是如何做到的,发现朋友在培训之后有一套持续的跟进计划,这个计划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告知、演示、尝试、纠正。
第二阶段:告知、演示、尝试、观察我、表扬进步或纠正
第三阶段:自我告知、尝试、自我观察、表扬自己或纠正
前两个阶段都是有专业人士指导,跟进执行;
到了第三阶段学习者独立完成自我管理与跟进。
在跟进过程中有三个核心,分别是指导、支持和奖励。
其中在奖励上我们都有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做对事是应该的,做错了是不改的,就开始批评货指责。
然而做对的人应该得到肯定与鼓励,这也是给予他们信心与坚持的力量。
有了上面的间隔性重复,加上专注、绿灯思维、有步骤的跟进,我们不仅知道,更能做到,把知识变成自己改变的力量。
最后,与大家分享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练习,不能帮你做到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让你做到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