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孝为先。自古及今,尽孝成为我们民族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弟子规》里更是对子女尽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流布甚广的“二十四孝”故事深得人心。甚至有些朝代为了维护江山稳固,不惜借用孝道来治国理政,比如昏暗无比的东晋王朝。而且尽孝还常常被古人提到与尽忠同等重要的高度。
更有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裹挟了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人的一生,与生俱来的一个问题便是考虑繁衍生息。生儿育女就是一个人天然的必须完成的使命,无后成为最不孝的代名词。
而且,作为子女,对父母只有感恩的份。我们看《弟子规》里也全是从父母的角度对子女提出的要求。但我们常常听到有的孩子质问父母“你们为什么要生下我”。没有人站出来替孩子说句公道话。人们都以为父母生下孩子,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天大的恩情。孩子呢,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但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呢?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不具备话语权,即无法选择来与不来,如果孩子不愿意来呢?比如某些战争频仍动荡不安饿殍遍野荒诞黑暗的时代,孩子从生到死都在遭罪,这时父母的恩情何在?这样讲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以前还有一个说法,关于女人生不生孩子的问题,“为了人生的完满”,仿佛生过孩子的女人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不生孩子对于女人来说是不可饶恕的过错。细细想想,这不仅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更是一种无以复加的自私!用别人的生命和牺牲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完满,正是不折不扣的自私!难道有人不自私,我们还要群起而攻之曰:你为什么不自私?
更有一种高大上的解释说,“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文化的传承”。这种说法更恶毒,其实质是将本来只属于一个人的自私替换成一个群体或种族的自私,将这种自私瞬间扩大化而已。
民间盛传的一句俗语“养儿防老”,不正把人的自私述说得淋漓尽致吗?养儿就是为了他们将来养活自己,为自己养老送终。现在,一代两代的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将来要背负养活四个老人并为其送终的沉重负担,这就道德吗?
孝道作为传统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民生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封建社会在中国传承几千年得以昌盛不衰的思想基础。时至二十世纪末,一首《常回家看看》席卷大江南北,再次把人们的伦理境界拉回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时代,把要求子女尽孝推向高潮。随后一段时间,孝入刑法,尽孝成为国家行为,成为了治国理政的一项硬性规定。我不敢说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阿猫阿狗们也生仔育后,子孙后代就没有尽孝的义务,但不耽误它们种族的繁衍。可见,要求子女尽孝实质是我们人的一种过分的要求。有人会反驳说,子女对父母的反哺正好体现了人比动物高级文明的地方,这说法有些牵强,动物里懂得反哺的种类不在少数。
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很好。刚生下宝宝的妈妈,常常有人有这样的感觉:谢谢宝宝,宝宝的到来给妈妈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和不可替代的幸福,看到宝宝的笑脸,妈妈遭受的一切磨难都可忽略不计。应该说感恩的是父母!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把他们带到人世,已经是违规了,属于先斩后奏。孩子一落地,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谁谁的儿子女儿,才是别的什么。要子女尽孝是一个不讲道理的要求。
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段话说得很经典: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话读起来让人不禁泪湿,但也实实在在地说出了亲子关系的内涵。
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贫富,生活的成本都比以前任何时候要高出很多。作为父母,需要重新思考亲子关系,不要再像以往那样给子女的肩上压上过分的负担,而觉得理所当然。子女不欠父母的,从来都不!父母养育子女只是为了偿还因自私而欠下的债务而已。
子女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出自我,活得精彩,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感恩孩子吧,让所有的父母都为我们的子女祈祷:愿上天眷顾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