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老师要去分享式研讨现场上课,我主要跟踪磨课语文和英语。语文课打磨次数较多,不仅有分享的味道,更有大概念教学的雏型——真实情境下的子任务群推进,以大问题做牵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大概念。
今天上午第二次听英语,与第一次听到的课,改变非常大。第一次是典型的传统课堂。磨课时,因为听不懂英语(一代中师生的痛点),我只是对课型做了大致的整体建构,并没有打磨细节。执教老师很努力,很有灵气,关键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英语教研组。上一次上课,来听课的人非常多,这一次,组内大多数成员也都参与了磨课。集体的智慧,可以让老师群体拔节生长。今天给到的建议是把冗余的活动砍掉,简简单单的环节,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展示,分享,由语音到语意,再到文意的理解,合理利用小组学习与展示,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午教研组长常规培训,研读教研组建设系统推进的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理解文章的系统,并引发自己的思考,运用到实践中。老师们通过论文,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有的对照文本标准反思自己工作;有的审慎对待论文,找到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找出文章的不足,供我们反思;有的提出现实中的困惑;有的对未来的工作进行设想……四十分钟的学习和研讨,非常扎实。每月一次的组长通识培训,确实很有必要。
下午教研,听了飞鹏关于质量检测的主题汇报,再一次感受到老师们扎实的研究精神。检测大背景有国家评价指南,课程标准,这些做评价的根本依据。怎么样把课标里的学业质量评价描述转换为可执行的行为,命题成为非常重要的检测工具开发行为之一。内容怎样才能做到以点带面,凸显重点,真实情境如何设计,典型任务如何确定,怎么在命题中体现生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每一道题目的设置,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袁翔的汇报,对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进行项目式的整体设计,体现融合育人理念。学习情境的设置巧妙,用“联合国中文日”唯美的视频开启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导航作业,同时渗透美育与文化自信。学习任务“开展览会”真实可行,子任务群体现了学生的逐步探究,最后建构汉字文化大概念。汇报后与她私下交流,希望她能围绕这个主题做更深入的思考,并学习相关的一些文献理论,丰富自己的案例,最后能做出一个可视化的成果。
晚上回到家就开始琢磨明天去分享式现场,到底要如何做更合适。本来这学期就有两次分享式工作坊的专题分享,本来可用的资料挺多,但是思来想去,还是抛弃了原来的那些准备,还是以普通人遇到问题的思路去解决明天的现场观课。
以自己接到这个任务产生的问题入手,进行思考,并将思考部分用黑框标记,表示思考大多数时候处于黑箱状态,我们不容易察觉,需要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然后做出分享。展示出分享式教学的三个单元:问题-思考-分享。明天的分享准备了两种方案:A方案给到研讨问题的清单,现场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每一个话题为都有准备。充足的预设与准备,能够遇到更多更好的生成,这个跟日常教学同理。B方案是现场请上课老师与听课老师提出问题,现场思考,解决问题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现场分享有据可依,体现实证,我根据本次的研讨主题,又做了一份现场观课量表,到时候随机发给听课老师,再来就分享,也就是C方案。设计ABC三套方案,对自己是很大的挑战。每天都在跟孩子们聊要迎难而上,有挑战精神,那么,我要先成为那个有挑战精神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