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人義
![](https://img.haomeiwen.com/i8687788/163a2006bf21ec95.jpg)
《 西遊記 》是一本家喻戶曉的鉅作,通過一系列不同的生命形象,可說演繹了不同的罪性對生命的捆綁,描繪了人在罪中的掙扎。
靈猴孫悟空
孫悟空,一個集天地精華的靈猴,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反叛者,一個被有限的形體約束卻有著無限權利欲望的野心家,一個用 “ 心猿 ” 來寓意的妄想狂,彷彿是幾千年來人類企圖突破自己的有限而進行的掙扎、苦鬥、失敗、再掙扎、再苦鬥、再失敗之生命縮影。
“ 孫大聖 ” 因為有天地的靈氣而超然與其他眾生之上,又因著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建立起克服一切苦難的信心和勇氣。在他的天地之中,可以說沒有他達不到的彼岸,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沒有他征服不了的對手。由於中國文化中對“天”非人格性的認識,“欲與天公試比高”,以自身的形象來取代天的位格和權柄,就成為了悟空天經地義的追求,“猴”定勝天,也是花果山水簾洞裡眾子民共同論定的“真理”。“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成為孫大聖生命中的七彩,充實了他不知怎麼打發的每天的生活,也決定了他最終不得不失敗的悲壯。盲目的自大和奮鬥還能有甚麼更美好的結果呢?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孫悟空的角色形象,真實地寓意了中華民族對社會精英和英雄人物的推崇與盼望,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以某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無法戰勝人的罪欲和世界的罪惡的。在個人奮鬥和時代的改革之中,終究逃脫不了“奮鬥,失敗;再奮鬥,再失敗”的可悲的命運。
![](https://img.haomeiwen.com/i8687788/1a144dce4b3ea201.jpg)
丑角豬八戒
豬八戒在《 西遊記 》中是那樣的尖酸狡詐,有血有肉,七情六慾活龍活現,其人物形象比孫悟空更加飽满,比沙和尚更加真實,比唐玄奘更加平易近人,真是妙趣橫生,在讀者的心中也引起強烈的共鳴。
豬八戒的形象像一面鏡子,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我們生命的陰暗角落,我們完全理解八戒在情色之中的軟弱,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如此;我們完全理解八戒在食物上的貪欲,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如此;我們完全理解八戒屈就於猴哥之下的不平與嫉妒,而由之產生的陽奉陰違、勾心鬥角、惡語中傷,因為我們自己還是如此。
在調侃的幽默烘托之下,八戒這個人物讓我們在笑聲之中解剖自己的生命,看到肉體的欲望是怎樣地在我們生命中做王,使我們像小丑般暴露在人性不可克服的罪欲之中。孔孟之道用了幾千年的時間,希望用倫理和道德的教育來釋放捆綁在人心中的罪欲,正如八戒在良善和惡欲面前不得選擇下策一樣,不知不覺之中,罪已在我的的生命中作了王。
苦行者沙和尚
沙和尚,勤勞勇敢,吃苦耐勞,樸實無華,正是我們民族的寫照。在追隨唐僧的三個徒弟中,除他以外,沒有人願意去承擔那些繁重瑣碎的使命。孫悟空這精靈,永遠把自己浮在雲彩之上,成為眾目的焦點;猪八戒更不可能忍辱負重,默默無聞地付出;惟有沙和尚,不僅在危難時刻玩命似地挺身而出,並在大多數時候,寧可鞍前馬後,做一個雷鋒似的英雄。《 西遊記 》是不可能沒有沙和尚這個人物形象的,他是繼孫大聖和豬八戒之外的另一個窗口,讓讀者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華人的本相。
然而,這個平實憨厚的人物,生命中有著揮之不去的罪債,因為他粗心大意,違反天規而堕入紅塵。掛在頸項的骷髏珠串,隨時提醒他,他曾殘害無數的生靈。的確,哪一個勤勞善良的中國人不生活在這樣的良心自責之中呢?我們 勤 勞善良,也魯莽和義氣用事,不知多少次違反自己良心的原則做出了傷天害理的事情;我們也許沒有傷害過任何生靈,這並不等於沒有用最殘酷的方法傷害我們仇人的賊心,只不過是有賊心而無賊膽。沙僧的踏實與苦幹,實際上,他是希望背起了服役的重擔可以使他放在心裡罪的重擔,用肉體的勞苦付出方式來洗刷生命中的罪污。
![](https://img.haomeiwen.com/i8687788/df22eef2ecb39aa1.jpg)
尋道者玄奘
唐玄奘,一個虔誠的宗教人,在日益衰落社會現實中,以救苦救難的無畏精神,毅然承擔起道德提昇的責任。作為一個完美的佛教徒形象,他是無欲的。在情欲、食欲、物欲、權利欲的面前,他不像他的徒弟,需要扼制誘惑。不過,他的形象因為過度的理想化,反而失去真實感。
唐僧的生命可說代表著人性的第四個側面,即人性本質中的單純、良善、慈悲、自制及對人性完美的嚮往與追求。這些美好的特點,實際上應是人性的弱點。然而就是這樣致命的弱點,平靜而不妥協地與世界的邪惡較量,最後成為縛住蒼龍的繩索,成為引人入勝地的天梯。善良的中國人堅持地相信這一點,只可惜社會現實 從 來都不是這樣。
唐玄奘九九八十一個苦難的歷程是有其目的的,但他追求的天堂或是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基於神話情節中的虛構。《 西遊記 》的故事中,展示著兩個不同的天上國度,一個是以玉皇大帝為首的中天帝國,另一個是以如來佛為首的西方極樂世界。玉皇大帝的國度實際上是中華帝國封建統治的翻版,這個國度的生命體不僅有七情六慾,而且有權利鬥爭、武裝起義、明槍暗箭、生靈塗炭;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天花亂墜中的幻象,依然像人的世界一樣,有著等級森嚴、虛偽狡詐、因功論賞、人間煙火。
《西遊記》也用隱喻的方法實照了唐玄奘生命的真實。他雖然持戒謹守過清潔的生活,可是卻一次又一次地被魔鬼所勝過,只有靠舞刀弄棒的徒兒以惡勝惡;他雖然保持虔誠的敬拜生活,可是並不能保證自己敬拜的就是真正的敬拜對象,甚至中了邪靈的圈套;他帶領門徒走西天之路,本應調理好自己的弟子,可是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把他們推到殺戮生靈的處境之中。
反映對恩典的渴求
《西遊記》的人物無疑反映出,在追求信仰的路上,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里程的雲和月,終於發現人的智慧和能力何等有限,按該書的用語來說,即脫不了如來佛巴掌大的手心。
靈猴無法突破自已的有限而超越於另一個時空,就如人類一切試圖解脫自己的反叛和掙扎,只不過使人更加地看到自己的渺小。八戒在罪的面前一次一次的滿足肉軆上的快感,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良心和世人的審判前羞恥難堪,可喻世人在罪的面前束手無策的通則。沙和尚的默默苦行,可喻任何人都不可能用行動,使自己在良心的審判前獲得自由,解除內心的重擔。對於內心渴慕善、卻多次不得不從惡的唐大師,現實經常把他放在一個兩難的環境中,因此,他應該比任何人都深刻感受到,立志為善由得他,只是行出來由不得他。
《西遊記》中,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總是在唐玄奘師徒有難的時候從天而降,成為恩典的化身。釋家思想中這種近乎「恩典」的暗示,使內心深處渴求恩典的中國人得到啟發。觀世音大慈大悲的恩典形象,在中國人的想像和渴慕之中得到加強和再造,幾乎成為母親的形象,充滿慈愛和恩典地走進信徒的信仰之中,甚至取代了釋迦牟尼的地位。
我們渴望生命的恩典,但恩典絕對不應該是自己通過一種靈意包裝,然後回贈給自己的禮物,這恩典的賜予者必須來自於主宰宇宙萬物的真神。沒有誰願意把自己看為寶貴的東西送給人,除非因為有著刻骨銘心的愛。這位世界獨一的真神,因著對世人無與倫比的大愛,藉著成為肉身之神的兒子耶穌基督賜給了我們,使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這恩典就是,耶穌基督作為我們的創造者而主動地承擔我們的罪債,並帶著我們的罪走上十字架,經歷死亡,使我們因相信祂的救恩而被神看為義人,坦然無懼地與被稱為天父的真神聯合,將來還要像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一樣,進入與神同在的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