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今日看点
只为“说得上话”

只为“说得上话”

作者: ChanGi | 来源:发表于2016-08-23 22:39 被阅读349次
    图片来自ChanGi家里莫名其妙爆裂的窗户~裂纹很美~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是我少有的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之一。

       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了杨百顺历尽生活的各种苦难,从做豆腐、杀猪、染布、挑水、破竹、种菜,到入赘嫁给寡妇吴香香,一直在生存线上挣扎,不知道生活该往哪里去。杨百顺生活坎坷,总是有了上顿没了下顿,经常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他甚至迫于生计改了名和姓,从杨百顺更名为杨摩西再到吴摩西。

       没饭吃是个苦恼,更苦的是内心无法排解的孤苦。他渴望能做一件“虚”的事情。“虚”即是跳脱出实在的日子的东西,就如他崇拜的职业——喊丧。可喊丧不能养活自个儿,他得回到实实在在的日子当中去。弟弟杨百利喜欢“喷空”,胡县长喜欢做木工,韩县长喜欢演讲,史县长喜欢看戏……千百个人都不过同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小说里两百多号人物,每个人身边的人都分两种:一种是说得上话的,另一种是说不上话的。可悲的是,大部分人的身边多是说不上话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觉得孤独无依。吴摩西也不例外。生活的颠沛流离让他苦不堪言,但在充满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的生活里,他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个“说得上话”的人。和知己说说话,获得一时半会的安心和松弛就是极好的事情。知己的一句顶万句。     直到遇见养女巧玲,五岁的小小人儿却懂得心疼吴摩西,吴摩西终于找到一个“说得上话”的人。身边有个说得上话的人,生活再苦也不会苦到哪里去。即使说不上话的老婆吴香香与隔壁老高私奔,他也只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愤怒,并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个能说话的巧玲。直到巧玲被人拐走,吴摩西疯狂寻找。唯一能说得上话的人从此在生活里消失,他就此离开延津踏上寻女的不归路。

       下部《回延津记》则讲述了吴摩西的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与老婆庞丽娜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虽与吴摩西没饭吃的大时代不同,牛爱国却有着与吴摩西一样的命运。生活的无情捶打让他们的内心充满悲苦,他们甚至都在心里“杀”过了人,成为了自己心中的“杀人犯”。牛爱国在心里“杀”死出轨的庞丽娜之后依旧有一腔挥之不去的愁苦。他多次想投奔朋友,能找的人也就是两三个说得上话的旧时好友。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以前说得上话的,不代表以后也能说得上话。原来心贴着心的两个人可以因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而反目成仇。一份朋友间的谈得来也会在斗转星移中慢慢地变了味儿。

       牛爱国在生活里像无头苍蝇般跌跌撞撞。在母亲去世之后,他决定走向延津寻找当年吴摩西与巧玲的后来。他想听一句话,他想找到“说得上话”的人之间的答案。寻找的过程中,他才明白过来,自己想找回的其实是自己负情于她的章楚红,那一个能和他说得上话的人。与吴摩西一样,他最终踏上了寻找之路。小说自此结束。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精神上的苦人人有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吴摩西年代里的人饭都吃不上,何来闲情愁精神上的苦。其实不然。人的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物质世界,人要吃喝拉撒;另一个是精神世界,吃得饱也好,吃不饱也好,人都会有一种“虚”的精神追求。人有思想有意识,能感知世界、感知自己,思考是为人的真正标志。

       都说人本质上是孤独的。穷苦的农民阶层反抗孤独的表现就是对“说得上话”的人的强烈诉求。知识分子何尝不是也一直在做同样的精神流浪?一个人寻找着另一个说得上话的人,一句话寻找着另一句对得上的话。寻找的本身就是一种孤独。

       这是中国式孤独,千百年来都没有改变。在与人对话的世界里,话,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媒介。“对得上”的话对孤独的自我灵魂是一种体恤和慰藉;对不上的话不仅不能带来温暖,更多时候反而带来冷漠甚至是伤害。

       在各种社交软件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始终感觉孤独挥之不去。因为在各种刷屏之下,人们更多的是接受海量信息的轰炸和朋友圈里有所掩饰(或多或少)的生活动态。小说里的各色人物都在不断地制造声响和热闹,并希冀因此获得对抗孤独的能量。现在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对社交寄予同样的期待?牛爱国想把心事说给好友杜青海听,需要千里迢迢开车找到好友坐下聊,因为在电话里说话就感觉“说不上话”了。电话甚如此,何况是现代遥遥屏幕之间的对话呢?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里代表西方有信仰的人物——老詹。老詹是意大利人,但在延冿已生活了五十多年,变成一个普通的中国老头。但和延津人不同的是,他有着对主的虔诚的信仰,即使一辈子在延津传教只发展了八个信徒,但他依然对传教事业热情不减。他相信主能告诉你:人从哪里来,人要往哪里去。他相信主能够解决人内心的苦闷。他心里不苦,直到死亡之前,他都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小说的编者荐言里写道:“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 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中国一辈又一辈的人为了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所做的顽强追寻。到了我们这一代依然如此。就如小说里的吴摩西和牛爱国。

       要怎么做才能摆脱孤独带来的心灵疲惫和茫然呢?小说最终并没有给出答案。没了“说得上话”的人心里没了归属感,出走自然成了必然选择。吴摩西和牛爱国就这样终于走上了追寻“说得上话”的人的道路。

       或许,葆有对身边“说得上话”的人的珍惜与用心,为知心人的一份“懂得”做坚持不懈的追寻,就是最接近的答案了吧。

    PS:这本小说颇为悲苦,读来有些沉重(嗯,需要准备纸巾)。但无论情节还是人物设计方面都很不错,格局很好,很大气。贯穿全篇小说的刘震云句式也挺有意思的~推荐看一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为“说得上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ng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