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聊聊一年级4:孩子不合群?父母需要知道三个原则,能做到一条么

聊聊一年级4:孩子不合群?父母需要知道三个原则,能做到一条么

作者: 春上村边树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20:17 被阅读3次

    父母知了

    继续聊聊一年级的家庭教育,在上周的线下交流互动中,有一位家长在活动结束留下来向我咨询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可能比较胆小,开学这几天,总感觉他心情不太开心,问他究竟怎么啦,他也说不出啥,就是没有同伴,在学校里很孤单,一个人独来独往,甚至有点紧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我们该怎么办才好?”

    谢谢这位家长的信任,孩子从幼儿园到一年级是有一个跨越的,孩子有些心理变化属于正常,这才开学一周,不必太焦虑,如果一个月或者半学期之后依然如此,这才需要引起注意。

    一般来讲升入小学之后会打破孩子熟悉的朋友圈,幼儿园里建立的朋友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能维系(例如一年级还分在一个班或者隔壁班),但更多的是被打乱了,打散了,有的孩子可能去了其他学校,一般也就不会再有联系。因此,孩子会在一年级的初始阶段都有一种疏离感,陌生感,必须重建他的朋友圈。这时就可以看出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差异来了,有的孩子几天之后就有了稳定的圈子,有的孩子可能在一个阶段依旧比较孤独,作为父母要正视这样的差异性,寻找更为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

    有些孩子在一年级的一些活动中表现得十分不合群,例如别的孩子拒绝和他玩,或者他也抗拒与别人交流,常常处于孤独的状态。孩子不合群的状态如果延续的时间足够长,对他的身心健康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事实上父母应该在更早的阶段就就应该有所觉察孩子的这种倾向性,并加以纠正,到了一年级程度上已经加深不少,纠正起来也会更费力一些。

    当然,许多时候人们把不合群理解为内向是比较片面的,不合群的孩子不仅仅是内向的孩子,这里粗略地分了三种类型,可以对照一下:

    首先是比较自卑和内向的孩子

    对于个性内向、害羞的孩子,他们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不敢正视对面的眼睛,说话声音也特别小,不积极主动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上课也不主动发言、下课不敢主动和别人相处等,对于这类孩子,最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如父母和孩子经常性的参与一些开放式的活动,父母主动和人打招呼,让孩子感受到这种开放式交往的积极意义、父母日常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创造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等。通过提升自信心帮助孩子积极参与人际互动。

    其次是暴力型攻击性的孩子

    这种类型容易被父母所忽视,好像自己的孩子开朗阳光、勇猛无比,实际上在群体生活里也是不合群的。因为对于个性易冲动、行为具有攻击性的孩子,他们和别人相处时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情或小摩擦就发脾气或者是做出粗暴的行为,这样他们在群体中就不会受欢迎,也就很难和别人相处。

    对于这类孩子,最重要的是教会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平静怒气的方法,如:要发脾气时学会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和孩子沟通让他感到生气的事件,从而减少下次类似情况的发生,促进和同学间的友好相处。

    第三类就是比较特异的孩子

    这里的特异是一个中性词,无关褒贬,而是指一些言行、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孩子,明显超出同龄人或者低于同龄人,例如陈景润式的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面很有天赋,沉浸在其中,而和别人日常相处时,没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或立场,完全按照自己个人想法做事情,从而得不到身边同伴的认同,融入不到班集体生活中。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鼓励个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明确在集体中应遵循的规则;在和别人相处时,当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能够站在朋友的立场上考虑到对方的想法,找到彼此互相适合的相处方法。

    那么,知道了大致的不合群的分类,父母又该如何积极的应对呢,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应对策略之外,还有一些原则需要父母了解,并在实际家庭教育过程中要遵循这些原则。

    第一个原则:顺应天性并正向引导

    家长首先应该看看给孩子行为贴标签为不合群,这个行为是否合理,这就要考虑到孩子的先天特性。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不喜欢群体性活动,就十分焦虑,担心孩子不合群,后果很严重。

    但实际上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较文静,喜欢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的独立天地。对于这类孩子,不要刻意压制和改变他的自然属性,让他和其它闹腾的孩子一样,这也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不要强行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伙伴,打入群体中;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特质,顺应孩子的天性来加以引导。

    在这条原则下,父母可以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开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例如书法、音乐、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优秀,散发自己特有的气质,吸引志趣相投的伙伴,这样的融入的群体才是真正持久的,孩子也会因此更自信,利于他和伙伴们敞开心扉,更加积极主动。这比那种盲目地赶孩子和其他伙伴一起玩要有品质,孩子也不会逆反。

    第二个原则:让孩子拥有稳固的安全感

    有些父母非常强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垄断了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失去了独立性和自我的认同,表现为胆子很小,性情也比较软弱。归根到底,是他的安全感不足,他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不够多(这里的爱绝不是父母给他买昂贵的玩具,带他吃昂贵的大餐所能给予的)。处于强势地位的父母很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给孩子过多的指责和消极能量,只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利于矫正他们孤僻的性格。

    在实施这条原则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真正的关爱,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只有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对亲人朋友、对外界环境的信任感,与小伙伴相处时才能放得开。父母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安全和一定的规则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过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鼓励他大胆探索,勇敢尝试,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

    第三个原则:创造和谐的交往环境

    有些父母怪孩子不合群,然而在生活里面这些父母本身也是孤独的。如果父母自己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常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那么,从小生活在身边的孩子耳濡目染,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父母缺乏人际交往的开放环境,孩子自然更缺少与人交往的体验,难以学会交往中的经验和技巧。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一些名流贵族经常搞一些聚会,一来是大人之间的交流的需要,二来也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群体活动平台,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

    孩子在这些场合会自然而然的观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之道,再加上自己有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亲身实践,会更顺利地适应群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

    孩子的问题往往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除了生物意义上的遗传基因之外,后天的家庭氛围,行为模式等等也是重要的参考。那天在线下交流中我用了一个比喻,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发现复印件斜了,首先要看的原件是否已经放歪了,你怪复印件是没有用的,你对复印件焦虑也是无效的,这不是他的错。

    父母作为孩子生命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从小就会从正面观察父母是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以此作为自己人际交往中的榜样。当父母发现自己孩子不合群时,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和依靠、是否给予孩子稳定的安全感、父母自己的社会交往是否良好有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聊一年级4:孩子不合群?父母需要知道三个原则,能做到一条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vd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