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孩子数学成绩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涵跟老公商量给孩子找一个数学家教,好家教的收费不便宜,1小时得3、400块钱,老公提出让涵给孩子辅导数学。涵一听很不高兴,“高中数学太难了,我辅导不了!”老公则坚持说,只要提前备课,没有问题。听到这里,涵一下就火了,对老公发了一通牢骚,质问他:“我既要上班,又要做饭,干家务,难道还得要当老师吗?你整天以公司为家的,家里的事啥也不管,你咋不教呢!”最后,小商量变成了一场暴风雨。
涵在反思整个地程时,觉得错在自己,当老公提出一个自己不能接受的方案时,情绪一激动,就开始指责对方不关心家庭,自己犯了两个错误:
①偏离了给儿子辅导数学这个初始目标。
②采取了对抗的方式,只顾着指责对方不顾家,使用了“傻瓜式选择”,没有关注双方的共同需求(辅导数学,费用上比较经济),也没有去探讨寻求双方都满意和能接受的更好的方案。
猛一看,这是一个“反求诸己”式的反思范本,但细细想来,又有些不对,不对的地方在哪呢?
数学成绩这个事情,到底是谁的事情?第一责任人是谁?这个事情,至始至终,主角孩子去哪了?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你为孩子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干尽了活,却发现家里的孩子还是没有长成你想要的样子,甚至有可能反而成了别人眼中的“坏孩子”?
试问一下下,操碎了心,那操对了心吗?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技巧,但对领导者来说,发现可行的方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希望他们在还具有可塑性时学习如何最有效的做到这一点,不幸的是,我们为了成为负责任的成年人,不自觉的阻碍了年轻领导者这方面的发展,当遇到挑战问题或困境时,通常有四种反应,其中只有第四种反应,才有可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
——《儿童领导力》
当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作为家长通常有四种反应,前三种反应往往都无法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第一种反应:使用权力
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方式行动时,成年会大声斥责孩子。特别是当成年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孩子时,经常会大声嚷嚷,体罚或者恐吓孩子:
“你想挨打吗?”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样做的后果:要不孩子在家长的淫威下变得特别“乖”,却令孩子慢慢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感”。要不孩子越发不受控制,成年人必须不断升级语言与行为,变得更加极端,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无论是哪一种,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好的结果。久而久之,家长会认为自己家咋就出了这么个不听话、不努力、不理解家长苦心的“坏孩子”?
甚至孩子还会怨恨父母,为什么?
面对使用权力的父母,作为孩子如果不听从父母的,父母就回拿走他的给予,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一方面孩子想获得自由获得主体感,另一方面,在羽翼尚未丰满之前,离开父母获得自由,就意着“死亡”。所以,孩子不敢“离开”,也无法“离开”。一个人失去了自己作为人格主体的自由意志,完全被另一个人控制,那是一个绝对的顺从者。那就是一机器人。但我们普通人,既无法做到完全的个体自由,也无法做到绝对的顺从,所以内心会有冲突发生。想自由想离开,却又离不开,无法自由,会发生什么?孩子会感觉到无助,会对那个权威的父母愤怒,甚至会怨恨。而这种情绪,作为孩子与权利型家长,往往是意识不到的。
想想真可怕,为孩子操碎了心,负尽了责,结果呢?孩子有可能会怨恨你。
●第二种反应:提供建议:
成年人做出的第二种反应,尤其是当小孩还小或是孩子提到某个问题时,家长最容易向孩子提出具体的建议。比如:上幼儿园的儿子跟你哭诉说:“朋友不和我一起玩”。这个时候,大人们容易回答到:“你总么不和我们院子里的明明小朋友一块儿玩呢”?
这样做的后果:虽然家长是好意,并且从表面上看起来,事情也得以“完美”解决了,但结果孩子依旧被动,总是依赖于他人的想法,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想真可怕,为孩子操碎了心,负尽了责,结果呢?家长双手培养出了没有主见的“坏孩子”。
●第三种反应:讲道理:
成年人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第三咱反应是,讲道理。
例如:你被孩子班主任叫去了学校,原因是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学样说脏话,还动手打了同班的一个孩子。“如果你这样做,你就不会有任何朋友;你的老师可不会接受你说脏话......”类似的说教行为就是讲道理。
这么做的后果:孩子根本意识不到事情的后果,将自己的所作所为视为不过又是一个小玩笑,并且认为后果不会对他产生影响,根本没有重视。因此,TA也不会改变。
想想真可怕,为孩子操碎了心,负尽了责,结果呢?家长双手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尽会闯祸的“坏孩子”。
●第四种反应:让孩子自己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
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后果与决定联系起来。
具体如何做呢?一个典型的决策制定的情境,通常有三个方面值得探索:感受、后果、解决方案。
第一步:探索感受从提高参与者的意识开始:
这一步也包括识别认知和情感因素,假设你的孩子在学校打了同学。和孩子一同坐下,并且问TA:
“打了同学XX,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同学XX挨打了会有什么感受?”
第二步:探寻解决方案
当大家情绪都平静之后,家长可以会问问孩子
“下次再有类似情况,你觉得自己会怎么做,还有什么方法呢?”
这样做的目的是他让他想出一些可能作出的反应,而不仅仅是正确的反应。
第三步:探讨后果
想一想,逐一评估第二步这些反应潜在的后果:
“你觉得如果打了同学之后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采用新的方法,和同学商讨会发生什么?”
最重要的,家长可以问孩子,“你的行为有没有在帮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问一问】
为孩子操碎了心,负尽了责,结果呢?
操对了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