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开始对我冷漠了,我也对这个“坛”冷漠了。我只对自己要做的事充满宗教般的热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能如此,这也很好。 --路遥
感恩有你
是路遥先生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陪伴我度过了最艰苦的求学生涯,是路遥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激励着迷茫懈怠的我,在欣赏了路遥先生一定的文章之后,我感觉是时候为路遥先生写点什么了。
中短篇小说
路遥先生在创作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及十三万字的《人生》之前,都是以中短篇为主,故事的地点大多发生在他的故乡,黄土高原。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他热爱的黄土高原的父老乡亲。
路遥曾经说过,故事可以编,但是生活不可以编,编造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实情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让人心醉神迷。所以,所有的故事中都有他真实情感的抛洒,不是理论和规则让主人公怎么做,而是生活中,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他们会怎么做。在这一点上,路遥先生是不怕当时日益强大的文学批评界的责难的。
《匆匆过客》我认为应该是路遥先生自己对自己的反思,“我”对时髦青年的偏见正是路遥在农村发展和日益城市化的迷茫的一种表现,有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自我反思。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最后将我辛辛苦苦等来的回家的车票给了那个妇女。这应该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青松与小红花》中的吴月琴就是这样一朵开在粗犷雄厚的高原大地上的小红花,她开得如此娇嫩,但是为了不在霜雪风暴中枯萎她又付出了多少代价,她不会抱怨生活,她要用一生一世来报答这些深情厚谊,以无愧于养育自己的土地和乡亲。苍茫的黄土高原养育了这样一对‘父女’,父亲如青松般伟岸无私,女儿如红花般纯洁善良。《姐姐的爱情》中,虽然考上大学的高立民最终还是无情的抛弃了曾经给予他最温暖的怀抱的姐姐,但是慈爱的父亲,亲爱的土地永远都是姐姐最坚强的后盾。高立民的决绝已在我的意料之中,对于他,我想路遥应该不会求全责备,这也是路遥对中国文革改农村城市带来的变化的深刻的反思。《月夜静悄悄》《痛苦》主题与前面几个一致。犹记得高大年的那句:是的,我曾痛苦过,但因此也得到了幸福。尽管这一切多么的令人心酸。《生活叹咏调》中,永远对卖菜包子大嫂充满深切眷恋和热爱的高政委,杏树下的善良的小萍……主人公对往事和家乡的怀念,我想也是路遥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在困难的日子》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马建强让我想起了孙少平,吴亚玲让我想起了田晓霞。纯洁的友情,伟大的亲情,珍贵的师生情,这些人性的光辉在这里被彰显的淋漓尽致。《你怎么也想不到》是路遥借郑小芳与薛峰之间巨大的价值差异和观念分歧在一次反思在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对于我而言“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两人一城一乡之间永恒的爱情。我也坚定地认为,薛峰一定会回到家乡,回到小芳身边,来实现当初两人共同建设家乡的理想。就像路遥说的;生活是严峻的,改造大自然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要战胜人自身的弱点,需要一种更加强大的力量。《惊心动魄的一幕》是我最为震撼的一篇,那位党的忠诚的干部,人民群众忠诚的儿子,那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伤痕累累,用汗水献血,甚至是生命来工作的书记马延雄,就这样永远的倒下了。历史啊!请记住,1967年,一个深秋的雨夜,在中国北部这篇深秋的土地上,发生了怎样令人心酸的事情。马书记带着严峻而慈祥的微笑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相信吧,是非颠倒的运动终会结束,历史终究会给你一个最公正的评价,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路遥的文字中永远透露着对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以及她所孕育出来的善良,朴实,正直的儿女的深切的热爱,透露着人性的光辉。他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他是他们的主宰,也是他们的奴隶。走了全世界最富足的地方,但我却更爱贫穷的中国。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00160/2551f8d62fc3237f.jpg)
——路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