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社交软件各处都是她离世的新闻,关于她的介绍、作品、语录被展示在很多人的首页,人们以这种方式来缅怀或与这一位备受敬佩贵族道别。
当然,还存在有些人,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方式才认识到她。此类的漫天报道会持续好一段时间,书店的主推位置,也会特别地展示她的作品,然后每一年的这一天,关于她的文字又会汹涌而至。
我曾在书店工作,故也对杨绛先生这个名字有所印象,上架和整理过她的作品,但从未读过。倒是她丈夫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小的时候有读过,不过书中很多内容,如今已忘记了。
于是,惭愧地在她离世的那一天,才算是认真地看关于她的介绍,这一个名字,便牢牢地刻在心底。
今年四月,去了西安游玩,趁此机会,特意安排了四天再次去了趟北京。为什么说趁此机会?生长在几乎是国土的最南部,难得到内陆一次,肯定抓紧机会到处看看。
北京,之前已去过两次,但每一次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极具历史文化又不失现代化的城市,饱含着厚实的内在,着实令我喜爱不已。
第一天到达北京,因缘巧合得知朝阳公园有个书展,一落地放下行李就直奔过去。去到其实颇为惊喜,因为摊位比想象中多,且折扣还算是可观。
买了门票进去,天气晴朗,春风过甚,吹得柳絮漫天飞舞,煞是烦扰。一眼望去,基本是上了年纪的人居多,老爷爷老奶奶拉着小车,拿着环保袋,结伴逛展,瞬间觉得画面太美好。尽管年老色衰,依旧有意愿和活力跟朋友和老伴享受着生活,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我不厌其烦地一个个摊位地逛着,收获也不少,而这一本《我们仨》就是在三联出版社的摊位处买的,打了好像七折。
最后一共买了十几本书,就这样拎回家的话,实在太吃力。看到门口处有中国邮政摊位可以提供邮寄服务,走过去询问,得知比自己在外面寄贵接近一半,有点生气。曾好几次从其它城市寄书回家,价格都是很实惠的,这次觉得离谱了。于是乎咬紧牙,硬生生地提起书跟着导航找附近的邮局。几经波折,走了很长的路,终于找到一家并顺利将书寄走。奇妙的是,过程累到暴躁不已,最后看到那绿色的门面敞开的门,竟然心情愉快极了。
碰巧,在邮局斜对门找到家吃杏仁豆腐的店,找到宝的感觉。浓郁的杏仁味道,口感饱实,甜度刚好,反正很美味。
把话题拉回来,说到《我们仨》这本书,是最近断断续续地看完。刚开始那一部分,看得有些泪目,丈夫与女儿相继病重,她应该是无助又难过。描写她挪着脚步来回奔波,杨柳枝绿了又黄落,眼睁睁地看着最亲的人生命就这样随之消逝。
书写的文字朴实,叙事流畅,对日常生活的描述,看似普普通通,却流露出真实的情感。
很喜欢他们仨相处的模式,丈夫与女儿的戏闹,而她则宠溺地看着他们欢笑,有趣极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像亲密的朋友,也许这就是维系亲情的最重要的纽带。
一家三口,一生坎坷,流离奔跑,遇到任何的困境都处之坦然,迎面而上的心态实在令人佩服。没有暴戾情绪,甚至过多的申诉,依然努力生活,只有仨人在一起就好。
现实中,我们也正面对着各种困难的状况,往往一下子被愤怒泄气的情绪占满脑海,遗忘最基本的幸福,这可能活得越来越累的原因。
她在书中写到他们无论处于任何困境,都坚持读书和工作,仨人只要安好地团聚在一起,人生就过得充实不虚无。
坚持做一件事很难,他们坚持了一辈子。
正如结尾说的,人世间没有童话故事般的结局,就像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却在实现没多久后就分散了,只剩一人怀念失散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