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半月,终于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听完了,可能是断断续续地听,没有很深刻的领悟其中那些历史人物的悲与痛。只是内心隐隐有一种感觉,能好好活着,真的挺好!想要干什么还有机会,当时全天下最聪明的人物们,可能一时风光,但是结局大部分都不大好,要么被人陷害,要么自己作死。也许这本书讲的就不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所能接触到的人,很难找到代入感,体验他们当时的心情。
董宇辉说,读历史,可以了解众生相,感受那些隐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的悲与喜。
接下来,我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
————
明朝最完美的皇帝:朱佑樘(终年36岁)(cheng)(明孝帝)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朝第九位皇帝,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登基时间:公元1487年(弘治),在位18年。他扫除奸佞,礼遇恩人,重用老臣。
弘治中兴、一夫一妻、牙刷发明者,这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诸多贡献中最重要的三件。
朱祐樘是个非常勤政的皇帝,他除了早朝必到之外,还恢复了荒废许久的午朝,即便是有特殊情况不能临朝,他也会派人去向朝臣作以说明。他又在早朝和午朝之间增加了文华殿议政,与内阁商讨政事。
大明朝的经筵侍讲是每三个月一次,可朱祐樘却要求每日一次,一坚持就是 18 年。
————
贤臣表:
王恕(吏部尚书):像雷锋一样的偶像派人物,在成化年间,只有他认真干活,其他人都在混吃混喝。朱见深不喜欢他,因为他太能说了,从成化初年(1465年)一直说到成化十二年(1476年),被勒令退休,时年71岁。朱佑樘知道王恕的价值,弘治元年(1488年)让他出山,他向皇帝建议早朝时间太短,很多事情说不完,要延长时间,再加一个午朝,朱佑樘同意了。
马文升(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他早年被太监汪直陷害降了官,被朱佑樘重新提拔后,他够狠,一上任就开除了三十多个贪污的军官。
刘大夏,接替王恕。
杨廷和(翰林院翰林),编写《玄宗实录》,当时还年轻。
————
内阁(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三人合作,内阁极有效率)
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最老,脾气最暴,但他有一项独特的能力——断,能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作出应对。这种能力让他成为弘治年间第一重臣。
李东阳:神童,四岁就会谢一尺大字,明景帝朱祁钰让他写,还把他抱在膝上,赐给上林苑的珍国吃,除了唐朝的李泌和宋朝的晏殊,没有第四个人有这种待遇。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阁,是弘治三阁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人物。他和刘健相反,是个慢性子,平日中式不慌不忙,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他独有的能力——谋,思虑十分严密,内阁大多数决策出自他的策划。
谢迁,浙江余姚人,弘治八年入阁,三阁臣中拍最后。高考状元,读书多,能言善辩,能忽悠,兼内阁发言人,只要他一说话,连靠说话骂人混饭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
————
名人
李梦阳:提出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复古运动,与其他六人合成七才子,史称“前七子”。在朱厚照当皇帝时期,他写奏折用几千字把刘瑾骂成了千古罪人、社会垃圾。这份奏折的落款是六部九卿,这让皇帝朱厚照相当害怕。但是名声太大,刘瑾也不敢杀,请他吃了一餐饭,最后还把人放了。
唐伯虎,江苏吴县人,准备进京赶考,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名声却胜过同时代的很多人。他是个天才,很聪明,读书悟性很高,不用怎么努力就能学会。十八岁参加乡试,他在与朋友聚会时放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他中了解元后,梦想会元、状元也中,成为继商辂之后的又一个传奇。但是,命运是十分残酷的,他落榜了,还进监狱了,罪名是与徐经、程敏政一起合谋作弊。吴县举人,因徐经买考题事件被连坐,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祝枝山,淡泊名利,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干出一番事业。
文徵明
徐桢倾
徐敏政:也是神童,欣赏唐寅,仆人卖考题给了徐经,被举报作弊坐牢。具有人推测,他可能是想要“约定门生”,所以搞了潜规则,出了一道只有唐寅能做对的题。明代官场网络大致关系:一种是同学(同年),另一种是师生(门生)。在官场,养儿子是不能防老的,只能靠门生。
徐经:唐伯虎同科举人,家里有钱,进京赶考时邀请唐伯虎同吃同住,买了考题。
华㫤:诬告唐伯虎等人作弊,被贬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