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生的苦恼》为一本书,其作者叔本华。现偶然想起,或源于摔碎脑袋加于床上长时思考人生之故!将这两年所发生之大事小事成芝麻烂谷子揶揄于心中之不快等等一一翻出咀嚼其味。直至今天才理出头绪,作文以自省。
去年3月至今我走了很多路。发脾气一次,自然反应的哭一次,其余时间真诚或虚伪的笑,真诚或虚伪的严肃。从未意识到人生有苦恼,直到我躺在床上什么都不能干,恍然间意识到了些许东西。
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空虚与无聊之间徘徊。——叔本华
原以为过于消极而今回想不过如是。人之心性确跳不出此圈?
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可是得不到他想得到的?是否过于悲观。
想去做,与想得到之间的差距为何?
想去做未尝做,想去做便是做。想得到与得尔不得。
做而未作于身心有羁绊。念的是因果。计较的是得失。是知而畏
做而为做于身心之牵连较浅,或言勇,便是无畏。无畏可分阴阳,无知无畏,知尔无畏。前者曰命,后者实乃境界。
行而不计终点,拜佛不求正果。于贪嗔痴,于不比较,不执着,不妄想。所行皆为不食苦果。
而叔本华言中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何为目的,与之做而得等同。目的即为所得。目的即为欲望之载体。
其言之宁静便是 一个人唯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矫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其言之境界也为不比较不妄想不执着所能到达。也是不食苦果。爱于生之苦恼确是人生之纠缠,亦如歌德在《浮士德》写到 人之心一面盘根于世俗,另一面却向往祖先宁静之息地。
而正果于此也变得虚无缥缈。人将行之,何为源头。起源于道。儿时问道为何物,夫子曰规律。以规律而行便是不食苦果?规律有象,象而为欲望载体。大道无形如何有象?茫然失措。
于今日我仍为 体肤之痛不及匹夫之梦,患得患失不如黄粱一梦。
过于罪过,过于罪过。思及《魔山》一书,其书中未言及苦乐,由是感人命危浅。山下沧海桑田,山上死水酱缸。以欲望求变迁,绝望而自朽。当卷入洪流,只能以世俗之道德自戕。
吾辈处之地非为魔山乎?望君等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