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成长励志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小筑文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11:15 被阅读0次

    最近一部热播剧《都挺好》,使得“原生家庭”一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常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如果家庭和睦,人格就较为完善;若是家庭不幸,性格就较为乖张。

    然而,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伤痛,对一个人的影响其实未必如想象得那么重要,关键取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在原生家庭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阿德勒心理学颠覆了对原生家庭的原有认知,让你学会用全新的视角解读过往的经历,获得对自我的解放,从而拥有真正意义上自由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

    岸见一郎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1989年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则以对话创作见长,30岁时邂逅阿德勒心理学。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用青年和哲人对话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之间,把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一一阐述。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生的责任和选择的权利完全在自己手中,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并非外界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内心。

    我选取书中最触动我的3个观点与你分享,一定会让你有顿悟之感。

    1.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认为,人的心灵在过去所受到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然而,阿德勒心理学却否认心理创伤,他主张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自身经历中的创伤而痛苦,我们只是在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就是弗洛伊德“原因论”和阿德勒“目的论”的本质区别。

    例如,若你曾经遭遇过父母离异的变故,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对这件事的感知却是自己的主观感觉,问题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对父母离异这件事是如何诠释的。

    无论过去发生什么事情,你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如何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如果过去决定一切且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人们对自己的人生也将束手无策。

    很多出生在原生家庭不和的孩子,他们自暴自弃,将所有的不幸归因于原生家庭,却不知道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除非你愿意,否则没有人能够伤害你。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遭遇的回应方式

    面对不幸,你可以选择自甘堕落,得过且过,也可以选择发奋图强,努力向上。

    你的人生不是被他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哪怕你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已走投无路,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因为一旦你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就逃避了对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无需担责,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

    但人生是有选择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人生不会真的陷入没有选择的绝境,只要自己有意愿改变,就不会裹足不前。

    图片来自网络

    2. 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阿德勒把这些人际关系分为三类: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统称为“人生课题”。

    一个人,是其所有关系的总合。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引起情绪或带来烦恼的往往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些烦恼和不快的原因究竟出自哪里?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起因都源于对他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做到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太过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不断寻求他人认可。如果得不到认可,内心就感觉受到伤害。或者对他人满怀期望,若别人无法按自己的预期做到时就失望至极。

    这些都是造成人们心理困扰、活得不自在、纠结和烦恼的根本原因。

    然而,他人如何评价你,都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也不应把自己的期待无端加注在他人身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课题需要面对。

    遇到一件事时,首先需要分清这是谁的课题,自己的或是他人的,客观地分清界限。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会有很多困扰,其实也可以运用课题分离的方法。

    如果你有一个不爱学习,不认真听课写作业的孩子,作为家长的你一定会想尽一切方法来让他好好学习,你觉得这是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这种强迫式的手段却未必能让孩子真的喜欢上学习。

    如果运用课题分离的方法,“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那么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比如成绩差,无法考上好学校,最终由孩子自己来承担,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不过,作为父母也并不应采取放任的态度。阿德勒主张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家长会随时给予帮助,但绝不是对孩子的课题武断干涉,指手画脚。

    但是,如今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时,总会说一些“我们都是为你好,为你将来着想”之类的话,其本质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虚荣心和支配欲。

    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人生课题,就会心甘情愿主动学习。

    如果孩子没有学会直面困难,那么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逃避一切困难。

    图片来自网络

    3.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通常人们会把人生比喻成登山,其实是把人生看成了一条线,但是阿德勒认为人生是点的连续每个点,就是当下的此时此刻

    作为家长,总期望自己的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结婚生子,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

    但是,那些最终完成梦想、登顶成功的人,其实是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活在了“此时此刻”。

    梦想成为小提琴家的人,将注意力聚焦在每天练习的一首曲子,一个音节上。练习本身就是目的,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目标忘掉,专注在每个可以掌控的当下。

    因为过程本身就是结果。

    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专注在每一步的脚下,走着走着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来到了心中的目的地。

    比如,当你为了提升能力考个证书,面对一堆的学习资料,内心却不想学习,这个态度就是没有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

    考试虽是之后的事,但是每天进步一点,解开一个方程式,学会一个新单词,却是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把今天能够做到的事做好,就是今天存在的意义。为将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的“此时此刻”就是真实的存在。

    如果只是想着想做的事,等时机到了才去做,实际上是一种拖延的人生方式,因为完美的时机永远不会到来。

    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度过当下的这一刹那。

    结语

    美国作家弗格森曾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当你不再刻意追求被人认可,被人喜欢,不畏惧被人讨厌,才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当你改变之时,就有了被讨厌的勇气,这份勇气会带给你真正的自由。

    掌控自己的人生,就从此时此刻的改变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你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gy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