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第一天里我大致写了我辞职前的一个生活和心历过程,其实我很怕被父母辈误解,很怕她们把我的辞职简单的归结为我不愿意面对现实和我自己的懒惰。
在网络及其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通过电脑和手机能接收到的信息是无网络时代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也因为如此,我们能了解到各种各样新式的文化,这中间很多事物观点都与我们自己大脑里产生的想法不谋而合,比如不久前火起来的“丧”文化。跟大多数人一样,我第一次了解“丧”时,觉得好神奇,这简直就是我的日常写照啊,怎么会有人如此的了解我,惊讶之余,看着每一篇关于“丧”文化文章的留言里充斥着大量的感同身受,我才发现这不是个例,我无法考究这些留言的读者他们的年龄、工作以及生活经历,但是千篇一律的“丧”语言让大家被归为同一个群体。
后来,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经历去了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丧”。
我是个典型的90后,出生在一个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从来不缺吃穿的小康家庭,父母是标准的工人出身,用妈妈的话讲“若不是当初年幼无知加之出生在农村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人,她一定不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如果上了大学她的生活也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其实妈妈的生活在同辈人看来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因为身处农村,即使只有高中学历但是在社交能手爸爸的“活动”下,妈妈还是进了村里的小学当了人民教师,爸爸则是完全靠自己起家,19岁那年开始在村里为村支书打下手做秘书,能言善语,吃苦耐劳,超强的社交能力为我们家以后的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后,我和哥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们有爸爸一半的交际能力,估计也能在现在的单位里混个一官半职了”。因为生活在农村,而爸妈是一堆农民里少有的工人阶层,所以从我出生起享受到的都是跟城里孩子几乎一样的待遇,我家是全村第一个有电话、空调、电冰箱的家庭,记忆里我的零食饮料从来都是整箱整箱的拿回家的,我穿的衣服是爸妈从市区的儿童服装专卖店里买回来的,而别的农村小朋友玩泥巴打弹球的暑假,我是在钢琴、写作、古筝等等的辅导班里度过的,我认为其实不知道何为生计问题是我后来“丧”的前提,一路走来顺风顺雨,直到大学毕业,我又顺利的被爸爸“安排”进了我们当地唯一一家综合性的省级医疗单位做行政工作,高于平均水平的薪资、光鲜亮丽的单位门牌、朝九晚五的铁饭碗都是爸妈在朋友圈子里闪耀的资本,而我却越来越发现了自己与这个单位的格格不入。
在上一辈人领导的单位里喊的最响亮的口号是“奉献”,似乎工作的主题只要与“奉献”沾边那就是个好员工,“效率”在工作时长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我不否定年长者的智慧和他们拥有的比我们丰富的多的经验,但是我也对自古以来国人把权位等级这些所谓的人情世故看的比工作本身更重要嗤之以鼻,我始终无法接受完成一项工作远没有该把它汇报给谁听,汇报的先后顺序怎样排列,谁的意见该采纳谁的不该采纳,这样做会不会得罪哪个领导等等这些繁琐的步骤更重要。没有人全身心的为了工作而工作,更多的是把精力投入在那些明争暗夺的人际斗争中去。
我们看过很多关于职场的小说和电视剧,那些把职场比喻成战场的词句层出不穷,凭我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与这种现实相抗衡。但当我看清这些之后,也自然明白了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明哲保身比埋头苦干更重要,聪明机灵创造时机比任劳任怨挖掘潜力更适应大环境,“丧”也因此应时而生,我开始把精力逐渐的从工作本身中抽调出来,去学着更多的掌握人情世故。随之而来的是技能的减退、初心的丧失,像很多人说的我们逐渐的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所以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有着诸多的无奈,因为有太多的无奈,所以“丧”充斥在最年轻也是奋斗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中,我们努力学习,跃跃欲试,斗志满满,却发现社会需要的并不是我们曾经熬夜苦练的。很多人迫于压力逐渐向现实低了头,对于他们我并不鄙视甚至怀揣着敬畏,因为我明白这其中的辛酸与无奈。
我很幸运,因为有这样的家庭和一个好的未婚夫让我一路走来不知人间疾苦,也正是如此才能让我在短暂的四年行政工作生涯后决定告别职场远离让我会“丧”下去的地方,趁情怀还在,头脑不老,用最真实的自己书写真正属于我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