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剧作家柔琏提出的“第四堵墙”了概念,是为了让演员做到沉浸式表演,提升表演的纯粹性。
舞台上三年是有墙壁的,这墙壁是物质的。第四堵墙是建立在舞台和观众池之间,在舞台的上方建立的墙,它是精神的。其所起的作用也是精神方面的。
打破第四堵墙的目的打破观众因演员的沉浸式表演而产生的共鸣,确保每一名观众保有自我的赏析和判断力。
例如,冯巩在春晚上就会说,“我想死你们了”。或者歌唱明星和台下歌迷的互动。或者现在很多的都市剧,为了吸引观众,吊观众的胃口,在表演方式和情节上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兴趣。
诗歌作为一种题材,形式上倒没啥说的,其本质具有很强的精神属性。它是精神的,本质的,自我的,潜意识的。
诗歌的互动,或是打破诗歌的第四堵墙,包括语句和段落的惊奇。我觉得这只是佐料,不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
诗歌的创作过程,应如一曲《如何的行板》从灵魂深处缓缓流淌,随心,随性。
而那些点缀(第四堵墙的打破),少许、适当就好,就如流淌河流中几块暗礁、小渚。或是一片落叶随着秋风,飘落在江流。
如果刻意的,毫无节制的,诗歌中的灵魂气息会更加微弱,最后只剩下“他我”的身影。
诗歌的第四堵墙没必要刻意的破除,作为演员(诗歌创作者)沉浸或是忘我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