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与海外有悠久的通商历史,西方文化与器物,早已通过海路,渗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州人把火柴叫做“洋火”,雨伞叫“洋伞”,蜡烛叫“洋烛”,布料叫“洋绉”、“洋呢”,汽水叫“荷兰水”,铁钉叫“洋钉”,镀锡铁皮叫“洋铁”,十字镐叫“洋镐”,钢铲叫“番铲”。商人士绅模仿起洋人的礼仪,比如握手、脱帽、鞠躬等。
以前受朝廷的种种限制,外国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十三行附近,不能擅自入城。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大开。
《南京条约》规定,广州为通商五口岸之一,其后的《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天津条约》均规定,允许外国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可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医院、学校、坟地,允许华人信教,于是西方的教会蜂拥而来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开始到广州传教,创办各种宗教、教育、医疗和慈善机构。
光绪十一年,1885年,广州、粤东、粤北、粤中和广西梧州、桂林等地的浸信会教派成立跨省的“两广浸信联会”,会址设在东山。
光绪十五年,1889年,浸信会在东山创办培正书院(今培正小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原设在五仙门的浸信会男女义塾和福音堂,都搬到了东山庙前街(1914年转到寺贝通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浸信会把原设在东石角教堂的培正学校,也迁到了东山,并在寺贝通津兴建了一座可以容纳1300人的大礼拜堂,是浸信会在两广地区最大的教堂。
第二年,浸信会在东山创办了慕先学校和培道学校(今第七中学)。
宣统三年,1911年,在培正小学旁边创办恤孤院,在寺贝通津创办安老院。(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