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伤寒论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7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7

作者: 侠医世家毛巾哥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08:16 被阅读20次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这一章开始专门讲阳明病

    原文:

    179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解:

    这一条讲的是阳明病常常和其它经的病同时出现。

    太阳病有可能和阳明病同时出现。胃是个空腔,是消磨和腐化食物的,脾脏是把胃消化的精华物质向上输布的,渣滓则从胃下输于肠道。如果胃出现阳明证,也就是里面燥结,脾脏无津液可向上输布,则可称之为脾约。太阳病发汗过多,消耗了胃中的津液,常常是发生脾约的直接原因。这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太阳病和阳明病同时存在的情况。

    少阳病本来就有胃弱和津液虚,再加上少阳为上下不通,肠胃自然也容易瘀滞,也容易同时发生阳明病而大便不通。这种少阳阳明病,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大柴胡汤来治。

    纯粹的阳明病称之为正阳阳明。也就是说没有其它经的病和它并存,正阳阳明就是胃和肠里面有积滞堵住了,也可以称之为里实。

    需要注意一下的是,古人的胃不单是指胃,指的胃和肠两个器官,阳明的定义包含这两个区域。

    原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

    《伤寒论》中六经名字,我们知道主要指的是表里病位。这个表里的大层面是能涵盖脏器经络的,从脏腑而言,肠胃属于阳明区域,所以有些条文中发生于肠胃的病,哪怕不是热证,也称之为阳明病;脾属于太阴区域,发生于脾的病,哪怕不是寒证,亦称之为太阴病。因为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以此类推,膀胱与小肠属于太阳;肾与心属于少阴;胆与三焦属于少阳;肝与心包属于厥阴;胃与大肠属于阳明,肺与脾属于太阴。

    在《伤寒论》里,如无特别解释,阳明病常规情况下指的是“胃家实”,就是肠胃里的实证,而且多指实而热的证,但不仅限于热证,有时候发生于肠胃的病,哪怕略有虚寒的,只要是实证,也可以归入阳明病,比如吴茱萸汤就可以归入阳明病方。临证上灵活变通,随证治之就好了,不要在定义上过分的做文章,阳明病最主要的特证还是“胃家实”,就是实证。

    原文:

    181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注解:

    问:为什么得阳明病?答:太阳病若因为发汗,泻下,利小便耗散了津液,那肠胃里面就会干燥,会发生燥结反应,这就会发生阳明病。当然,这是从太阳阳明来说的,其实不管何种原因,只要是肠道里有热滞,不管翻译为便秘还是腹泻,都是阳明病。条文中的“不更衣”就是不大便;“内实”,就是里面堵住了。

    原文: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注解:

    问:阳明病发生时,身体的外部会有些什么症状?答:“身热,汗自出”,这个不是因为体表有寒邪而出汗排邪,而是因为里面有热,有淤积在里不能排出来的能量,要通过体表排出来,于是身热汗出,所以叫“汗自出”,自己就要出汗。照这个原理,出虚汗的人,也有可能是肠胃有积滞,只不过津血偏虚,也没那么热,出汗也是虚汗,不能大汗出。所以不要一见出虚汗就补气滋阴,还是要整体辨证。

    “身热,汗自出”容易和太阳病混淆,于是又加了一个证“不恶寒,反恶热”,我们知道,太阳病发热,是同时会恶寒怕冷的,而阳明的发热的同时还会怕热,不会怕冷。所以怕热是阳明病的确证。如果再怕辨错,可以多问一句,怕热是愿意少穿衣服,还是脱了衣服又冷。如果是不愿意多穿衣服,那就是阳明热证无疑。有的虽然感觉热,却穿得很多,这个就可能是虚热,不是阳明实热。

    原文:

    183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注解:

    问:(阳明)病得的第一日,不但不发热,而且还怕冷,这是为什么?

    这里的病指的是阳明病,古人竹简刻字不易,所以常用略文。我们知道阳明病是胃肠中有积滞。人体的自保模式,哪里有淤积和邪气,气血就往哪里走。所以肠胃中有积滞的时候,气血往里去攻这个积滞,体表往往因缺少津液而感觉冷。如果这个积滞攻下去了,大便通了,津液回来,体表也就不冷了;如果大便不通,那么里面的能量就要烧出来,于是就是后面回答的内容了,恶寒很快就没有了,里面的能量试图往体表排,便发生自汗出和怕热的反应。

    在临证上,很多轻微的阳明病,病人也会一直有怕冷反应的,因为里面的热滞没有那么重,没到烧出体表的程度,所以虽然里有热,外面还感觉有些怕冷。这种情况医生往往容易看错。这就要综合脉象,还有是不是口渴索饮,是不是喜冷饮,是不是愿意多穿衣服,是不是呼吸有热感等症状一起来辨。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看不准,因为病人有怕冷,脉象却又像有热。好点的医生会辨出是里热外寒,但处方的时候由于没有六经观念,没有病在里从里解的认识,忽略了阳明病的实质是里有热结,一味用黄芩,黄连寒凉药清火,甚至用生地黄类的滋腻药滋阴,助长邪气,伤寒阳气,而不敢用大黄,枳实攻下疏通。再好一点的医生,知道在护住胃气津液的前提下,要用大黄类的攻下药才能解决,却忘了提醒病人,阳明病的原因是摄入了超过人体所能运化的饮食量,如果病人不能减少饮食量,不能减少肉食,病情势必反复。所以做一个真正合格的医生是不容易的。

    ​从这一条来看,辨证不是那么简单的,要整体地看待人体,越全面越好,不要被单一症状,单一层面的问题所迷惑。要把人体从表到里的整个循环路径都排查清楚才能下结论,不然容易出错。所以《伤寒论》是真正的整体辩证法,是整个的思考人体之作为。学了《伤寒论》再去学后世中医,就会发现后世中医片面和臆断的东西很多。

    原文:

    184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注解: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上一条的问题。

    问:为什么恶寒会自己停止?答:因为阳明使中焦,是主土的,万物都会归于土,太阳病会传阳明,阳明病却不会反过头去传太阳。所以如果是阳明病,一开始哪怕有表证,觉得冷,也会停止,因为转入阳明了。

    此条不似仲景一贯行文,存疑。

    原文:

    185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是转属阳明也。

    注解:

    太阳病发汗,汗没发透,就有可能转成阳明病。这个“不彻”是指病邪没有去,而非指大汗出,治病不能大汗出,微汗为宜。

    如果是太阳伤寒,有发热无汗,呕不能食的症状,忽然变成了汗出,而病又没去,这也有可能是变成了阳明病。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mr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