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在三岁的时候,跟她谈“钱”,我觉得,已经不早了。
自会走路起,小女便十分钟情玩具柜台,每次流连忘返不肯离去。可能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遗憾,那时会尽量满足她一些我认为合理的要求。到后来,传统的应对方针便演变成:“你已经有一个类似的玩具了”“这个玩具你还不会玩”“这个是小宝宝玩的”……诸如此类,借口虽陈旧了些,不过甚是奏效。
但如今,似乎哄不住了。
她抓住一个非常没有营养的“枪”,一把发光二极管外加塑料壳子就可以售卖15元价格的枪,一副势在必得的表情。在传统政策失效后,我只得暴露邪恶嘴脸,“我没钱买!”
她并不买账,或许根本听不懂,在她看来,都是推脱的借口而已。为了避免围观,我速速以“不可以”三个字结束这场撒泼耍赖。
很显然,“家庭改革”势在必行。
谈“钱”如果上升到“金钱观”,这个家庭课题我就不便主持了,毕竟,即使成年人,也有被金钱左右而不知方向的时候,索性,就只谈谈“钱从何来,挥往何处”罢。
我试图强行说教:“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工作,这样才能挣钱,所以……”
嗯?感觉不太对。
这种“工作就是为了挣钱”的功利言论,很明显与我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素养相悖……说教如若继续,“金钱观”是有了,恐怕,诸如“价值观”“事业观”之类,可能就塌得凉凉了……
那么,换一种。
“爸爸妈妈在工作中努力表现得更好,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钱……”
等等!还是不对,不够淡泊……
“爸爸妈妈的每一项努力工作的付出,都会有回报,金钱就是回报的一种。”
嗯?感觉不错,路子似乎不偏。
“明白吗宝宝?”
“我听不懂。”
……
哎,脑阔儿疼。
这可能真的听不懂。
有天,机器人课结束,老师根据课堂的表现,给了小朋友几张券。
谈“钱”我问:何用?
老师说,表现得好,券也会积得越多,可以拿券兑换橱窗里的小玩具。
哦,如同醍醐灌顶。
老师此举,真•神助攻。
打破了僵持的改革进度~
于是借鉴早些年在一个表姑姑家里学得的经验:墙上贴一个行为习惯表,每周、每天、每一个好习惯都会被奖励一个笑脸,譬如饭前洗了手,见人问了好。
谈“钱”做得好,就是笑脸小红花。
谈“钱”需要努力的,就是丧脸小黑花。
谈“钱”于是,努力获得的小红花可以保存下来用于兑换自己喜欢的玩具、零食与游乐场。
尚不知此道,是否可以让小女明白,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至于钱财如何分配,莫说小孩子,即使是我,有时也有冲动消费的时候。看来眼下,也只能先聊一聊“交换”了。
“买”与“卖”是个复杂的问题,而且世俗味道着实明显,暂且就叫做交换吧。
“我想要那个……”
“啊~可以啊,拿5个小红花来交换吧~”
“可是,给你5个小红花,我自己就没有了……”
这,就是“学会珍惜”的雏形了吧?
强足以济艰难,勇足以断取舍。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