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读皮亚杰】第一章第三节 感知运动反应的认识方面

【共读皮亚杰】第一章第三节 感知运动反应的认识方面

作者: 素以为绚兮2013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5:27 被阅读49次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App

    支配儿童智慧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即感知-运动图式以三种显著而连续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最初的形式是节奏-结构(rhythm-structures)。
    即婴儿的自发的整体的运动,婴儿的反射依赖于一种节奏性的结构,存在于重复性的运动中(以同一程序重复运动)。

    这个“节奏-结构”,指婴儿的条件反射。婴儿的反射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如吸吮;一种是后天的条件反射,如转动等。吸吮反射是哺乳动物及人类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一种。当用乳头或手指碰新生儿的口唇时,会相应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蠕动。出生后3-4个月自行消失,逐渐被主动的进食动作所代替。反射就是整体自发向调节过渡。反射往往也是重复性的,不重复的就成了调节。

    婴儿的节奏性结构从生命的进化角度来说,也可以说低级的,或者说是基础的,基础当然比较低。后来,节奏性结构不再出现,不是说完全消失了,而应该是沦为背景,不再成为关注焦点,甚至不是主要工具,不起主要作用了。

    二、其次出现各种调节(regulations)
    这是按照各种图式使最初的节奏开始分化。调节的形式是习惯的形成以及智慧动作的产生。调节含有反馈,通过逐渐纠正的逆向效果,可达到半可逆性或近似可逆性。

    调节,使最初的节奏开始分化。最初的节奏,往往是简单重复的;而调节,则是打破这种简单重复,于是,就有了最初习惯,就有了最初的智慧。

    一二阶段都有“分化”一词。
    第一阶段,是自发整体运动中分化出条件反射。
    第二阶段,是条件反射般的节奏结构中,分化出主动的再现,形成最初的习惯和智慧。

    三、最后开始可逆性(reversibility)
    这是日后思维“运算”的起源。位移AB就包含着可逆位移BA。可逆性结构的最初成果便是“守恒”或“不变群”概念的形成(含永久客体)。但是,在感知-运动水平时,动作的可逆性或守恒都是不完整的,因为它们还缺乏心理表象。

    什么是心理表象?
    心理表象:一是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象,即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现的形象。二是皮亚杰的术语中,指一种内化(即在头脑中进行的)模仿。信号功能的一种表现。
    一般分为再现表象(即仅限于先前知觉过的情境在头脑中的重现)和预见表象(即对先前未曾观察到的运动和变化的结果产生的表象)
    简单一点,心理表象就是内化模仿。
    皮亚杰说,“在感知运动水平时,无论是动作的可逆性或是这种守恒性都是不完整的,因为它们还缺乏心理表象”。可见,现在还谈不上真正的可逆性,因为它还没有完全内化。
    也就是说,心理表象有点近似联想再现或回忆。小孩子心里数数,应该是心理表象。它已经超越了感知-运动阶段,属于前运算阶段了。

    前运算阶段儿童对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在日后的表象水平上(从两岁到十五岁),倘若这种节奏性的结构不再出现,那么整个思维的发展,将从调节向一种内化的可逆性(或称运算的可逆性)过渡,向真正的可逆性过渡。

    感知-运动的三种形式:节奏、调节、可逆性。这三种形式显著而连续的。
    节奏的重点是重复,调节的重点是反馈,可逆性的重点是守恒不变。

    2018/7/2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皮亚杰】第一章第三节 感知运动反应的认识方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p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