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期坚持写作的基础是什么呢?
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每每看到别人在公众号上的爆文,或者简书上的作品,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写的也就这样呀!通常就是摆事实、列依据,说论点,看似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当我拿起一个主题,提笔要写的时候,往往却不知道要写什么。
写作这件事,不是谁都能干的来的。最近,网络上收大家智商税的网课层出不穷。我也好奇报了不少,却发现无非就是鼓吹报了他们的班,有多少学员签约,有多少学员稿费月入过万,什么21天就能学会写作,等等诸如此类。
但是,你可以去问问,真正觉得报了课能学会写作的人有多少?根据二八法则,估计只有远远少于20%的人在坚持写作。这其中,有些人可能原本就有些写作基础,比如她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善于描述平时发生的小故事给他人听,有的人本来也就很善于对时事热点激扬评论,他们对看过听过的故事,多少都能复述出来,由于网课这个契机,激起了内心的写作欲望,他们开启了写作之旅。其他多于80%的人呢?各种抓耳挠腮,不知道写什么,除了工作学习繁忙的借口,即使能完成每日200字的小任务,但是真的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出来吗?好文章的素材搜肠挖肚也难以凑齐一篇文章出来。
话,谁都会说,字,谁都会写,作家门槛看似很低,但是它的隐性门槛很高啊,这个隐性门槛就是“积累”。
举个例子,水浒传,就是108好汉在官逼民反,梁山起义,替天行道的故事。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取得西经,完成任务的故事。我们都能做到概括他们的故事,但是,谁能写出这些好汉和师徒的不同个性,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同故事呢?当然不是我们,不然咱都能名垂青史了。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
再比如,前几天微博热搜“武林外传 三观正”,被截取的对话都是一些平常耳熟能详的话语,这些话语普遍被大众认可,放在合适的场景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会觉得这电视剧耐看,有意思。我都看了好几遍。
所以,同一件事,换个说话方式,换个历史背景,写出来还不能让人觉得“我们都一样”的感觉,这就需要积累了呀!小到周围朋友普遍的感受,大到新闻发生的事。
怎样才能做好积累呢?
读书,最好是做主题阅读,比如你近期要写关于阅读方法的文章,那么先把能找到的关于阅读的书找到,然后纵向、平行、快速阅读,抓取与自己共鸣的观点,应用到文章中去。不要今天对经济感兴趣,明天又读历史去了,这样不利于形成相关概念的系统结构化思维。
读书是踩在巨人肩膀上最好的方式,书籍在出版前,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打磨过的,经得起推敲。先有大量输入,才能有大量输出。
所以要想积累素材,首先是读书。书中的内容,由于版权保护,所以不像网络一样内容相似度高,鱼龙混杂,无法深入掌握知识。
第二是交朋友,能走出去最好,多参加一些社交圈子,如书友会,瑜伽,健身等等,结识不同的人,才有故事素材可写。如果没有交友条件,互联网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天涯,豆瓣,微博,网络中藏了千千万万人的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素材库的一员,由于互不认识,很多网友反而比现实中更加愿意倾诉。
人生阅历的丰富,是创作的不竭源泉。
对所经历的和看到的每件事,从多种角度认真思考分析揣摩推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经历了,成就了不同的人生。所以遇事反复思考,可以扩展生命宽度的同时,让你有在写作中有更多话语可写,不至于无话可说。不要抱有我没怎么努力就可以牛逼这种想法。
写文章是个技能,要勤奋踏实,才有出头之日,切记浮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