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
1997年的夏天,黄炳忠的老婆生了一个儿子。黄家上下一片欢喜,黄炳忠的老爸更是喜笑颜开地大呼:“黄家有后了!”
按照他们村的习俗,当年的农历年要举行添丁仪式。年初四的临晨三点,黄炳忠冒着严寒来到集市卖灯的地方,各村生了儿子的男人都已经在此等候了。卖灯的人把灯运过来,不用半小时就被一扫而光。
黄炳忠和同村的九个添了儿子的男人一同提着灯来到祠堂,把代表自家儿子的灯挂在了灯架上。
天亮了,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祠堂看灯。“十个!今年村里一共生了十个儿子!”人们兴高采烈地通传着,那些老者们更是拔着手指头数着这十个生了儿子的人是谁。那些被数到的男人脸上忽的有了一种特殊的光彩,他为祖宗续了香火了,对得起祖宗了。
相反,当年生了女儿的男人,在这个时候低调得恨不得往地缝里钻了。那几天,他们甚至都不想出门遇见村里的人。
添丁仪式后,黄炳忠雄风大壮。添了个儿子,这个儿子不但是自己的,更是祖宗的。好好养育他就是孝敬祖宗啊!凭着这股气势,他决定大展拳脚,尽量赚多些钱来供养儿子。
那年的正月十五刚过,黄炳忠就辞别家乡,到珠江三角洲谋求发展。他先在一个厂里当流水线工人,由于他特别用心工作,半年后就升了拉长。为了当师傅,他利用休息时间研究技术,还不吝钱财去拉拢技术师傅。终于在一年后被他摸熟了生产管理和技术。
想到儿子,黄炳忠就浑身来劲,他不能满足于打工,他想让儿子有更好的条件。于是他寻思着自己办厂。2000年我国制造业超前地得到发展,黄炳忠也租了个小厂房,开始试业。没想就这样顺风顺水地给他做起来了。
2003年,在儿子黄耀祖读书的年龄,黄炳忠把他们母子接到了珠三角,还买了一套房一家人住。
在儿子读书的问题上黄炳忠一点儿也不马虎,那时很流行学英语。他就给黄耀祖报了英语兴趣班。反正,决不能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儿子的学费,他吃苦耐劳,为了收入的稳定,他也不敢某求更大的发展,他稳稳当当地经营着他的小厂,为了节省开支,他老婆亲自到厂里干活。这样,他们每年才保证有三十来万的纯收入,直到儿子读高中。
由于黄耀祖一直在英语培训机构学英语,那里的老师拼命地拉拢他去出国班上高中。黄炳忠想到那些出国的人回到来见识比较广,让儿子走向世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咬咬牙,一次性交了180万学费,几乎掏光了所有的积蓄,给儿子读了出国预备班。
三年后,黄耀祖顺利地到了加拿大上大学。老黄还为此回老家办了几十桌酒席,请父老乡亲们吃了一顿,以示庆贺。儿子成才了,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啊!他又一次让那些孩子平庸的人无地自容。
黄耀祖到了加拿大,开始的时候,他很不习惯,生个病都没人照顾,他老是打电话来,说想回家。老黄夫妇一个劲地说服他要坚持,要他学会照顾自己,等毕业后就可以回来了。
加拿大的生活费不比国内,黄耀祖每年自己一人就要花费20万元人民币。老黄夫妇每天辛勤地工作,自己不舍得吃好、穿好,赚到的钱大都给了儿子。
他们想,困难是暂时的,熬几年,等儿子留洋回来,到一线城市找一份好工作,或者接替他管理他的厂,那时就不用辛苦了。
日盼夜盼,终于盼到儿子毕业了。老黄夫妇已经头发斑白,也该是准备退休的时候了。正在老黄准备计划着退休的时候,儿子打电话来说,他现在会照顾自己了,他已经习惯了加拿大的生活,不想离开那里了。换句话说,黄耀祖要留在加拿大发展,以后都不回国了。
此时,为了供养儿子,老黄夫妇几乎耗尽家财和用尽了青春。儿子在加拿大才刚刚开始工作,他还要自己买房才能立足,根本就顾不了老父母。他们如果到加拿大投奔儿子,加拿大的生活指数那么高,去了只能给儿子一个沉重的负担。留在国内,起码老黄夫妇还能养活自己吧。于是黄炳忠夫妇硬着头皮继续经营他的厂。
这年秋天,由于长年辛劳,黄炳忠的老婆病倒了,急性心肌梗塞。老黄及时把她送去了医院抢救,人是救了回来,但是以后都不能太操劳了。黄炳忠一边管理他的厂,一边还要照顾老婆,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
他们夫妇把赚到的钱都用来供养儿子了,其他的那些亲戚可没有得你什么好处,来探望一下就算是人情了,没法要求人家来照顾你啊!
看着人家那些儿子儿媳在身边的人,有事就赶来照顾,黄炳忠开始后悔了。早知如此就不让儿子出国啦!在国内怎么也可以互相有个照应啊!他的内心呼喊着,可是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接下来他们夫妇只会越来越老,往后的日子里能靠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