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一向是害怕老师的,据说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班主任,再怎么和蔼可亲的老师,都让人不敢靠近。老师于我们而言是父母之外的另一个权威,也是精神分析所说的“超我”。
可自从有了孩子,我突然像变了个人,不再害怕老师,而事实是硬着头皮跟孩子的老师打交道。
幸亏我在孩子上学以前学习了家庭教育,也在此之前认识了家校沟通。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责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学校的老师则负责孩子的学校教育,两者缺一不可。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我就与老师积极沟通,一是担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二是主动与老师沟通,老师会认为父母对孩子比较关注,老师通常也希望家长能配合教学。
我发现,只要父母对孩子上心,特别是在与老师沟通的时候能表现出一定的专业性,通常会获得老师的尊重。就像那句话说的:如果你在教育的水平上能与老师“较量”,老师才会把你当做“对手”。
我在幼儿园实习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现象,一个班级里,有的父母特别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随时与老师联系,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教育的观点甚至比老师还要专业,老师对这一部分父母会比较尊敬,甚至有些害怕,对待他们的孩子也会比较细心一些。
而对于不懂教育的家庭,比如有的孩子是老人照顾,不太关注孩子在校情况,老师没有受到“威胁”,对那一部分孩子就会粗心一些。所以家校沟通,其实也在考验父母的水平。
我不知道自己处于哪种水平,每当与老师沟通,我也担心老师会说孩子的不好,或者直接批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后来沟通多了,我才总结了经验,与老师沟通的时候,也是需要技巧的,既要听取老师的建议,也要有自己的看法。
1、达成共识
与老师沟通,要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家校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有的老师也许不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重点抓孩子的学习,那么家长就要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关心孩子的是身心健康。
如今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断普及,学校也引起了重视,在沟通上就不会再费力气。当然,前提是父母自己真的重视。
每当老师跟我反应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在认同老师的专业性之后,我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看我说的言之有理,也会认同我的观点,并达成共识。
2、反复磨合
老师的任务是教学,在孩子的学习出现波动的时候就会焦虑,一焦虑就会找家长,作为家长,我就要接的住老师的焦虑,分担一些家庭任务,跟老师表达自己对孩子的重视,以推动老师更好的教学。
每当换了新老师,我会先主动跟老师介绍孩子的情况,并说明自己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老师一般都很认同,并且很支持。
我与老师相互摸了底,又先入为主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诚意,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会轻松许多。即使孩子的表现不好,老师也不轻易放弃。
小七上一年级之前没有上幼儿园,也没有做幼小衔接,在开学之际我主动联系了孩子的班主任,把孩子的情况都如实告知,老师看我对孩子的上学问题担忧,也给了我一些安慰。
我的育儿观念一直是偏佛系的,而老师似乎都比较喜欢“鸡娃”的父母,所以在沟通方面,我不能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要以重视孩子的学习为主要话题,与老师先达成共识,再慢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老师不太认同,也不会出现太大分歧。
家校共育也是需要双方不断磨合的,老师作为几十个学生的管理者,比家长辛苦得多,但是却没有家长细心,毕竟家长的教育是一对一的。所以更要对自己的孩子上心,不能听之任之,把孩子全部推给学校。
3、言之有物
家长的观点虽然言之有理,但是也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说,家长说的话要做到,甚至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下要达到一定的效果,之后老师才容易采纳家长的建议。
青儿这个学期因为生病请了两个星期的假,语文老师就开始焦虑了,甚至有点怀疑我们请假的目的,我跟老师解释了之后,顺便问了一句:
“老师,孩子一直有阅读的习惯,不知道她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老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可是却没有了负面的评价。我的目的是想告诉老师,孩子即使成绩有波动,但是我们都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培养孩子的阅读。而实际上孩子的写作也一直很优秀,以此来缓解老师的焦虑。
青儿身体痊愈之后回到学校,也恰好参与了常规测试,虽然在生病期间没有学习,但测试成绩还不错,老师也在班上表扬了孩子。
4、信任
家校沟通的首先要条件是信任,即使是老师的方法不好,也要相信他们的良苦用心,特别是如今的社会内卷,老师这个职业也是最卷的,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内卷也刚好帮家长解决了老师有可能不负责的的难题。
老师也是普通人,在家长给出信任之后,他们真的会尽心尽力。小七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给她的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她我对孩子的担忧。因为孩子是零基础,我担心孩子跟不上,老师反而安慰我,让我有时间就辅导孩子,一定跟得上。
我得到老师了的谅解之后,趁机吹了彩虹屁:
“老师您是多年的老教师,教育过无数的孩子,肯定也遇到过零基础的孩子,应该也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对吧,我相信以您的经验,孩子肯定能学好。让老师费心了。”
从那之后,老师对小七尽心尽力,我们偶尔联系都是因为孩子的书忘带了,或者字写得不规范等等的问题,孩子也在老师的教导下越来越好。
所以,好的家校沟通是助力孩子进步的阶梯,家校沟通并不是唯老师是从,家长并非什么都做不了,至少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水平发展到能与老师相抗衡的高度,一起讨论孩子的未来。重要的是,学习家校沟通只是需要时间,并不需要投入金钱就能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