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语:巴尔扎克说,文采是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辞藻。罗兰说,写作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稿费或虚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认识真理之后的独白。】
在之前的文章,我表明了一个观点:写作是一辈子的事。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是现代人所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把文章写好这件事很重要。但长期以来提了又提,写作问题依旧突出。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个因素共同造成。联系实际从个体角度出发,粗略总结了如下六点。
1、重视不够
说得直白点,就是“自以为是”。因为泡在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的浴缸里多年,会自以为地觉得“都学过了”、“不听语文课也能考语文试”、“看书写字谁不会”……最不济也是耳濡目染。逐渐地,也就不重视阅读和写作了。有很多学生告诉我,用100个字来描述几千字的文章,很难,归纳概括不知如何开始。也有不少学生对我说,看完每道题的要求,感觉都会做,但真正要动笔时却犯傻了。另外,语句精练可以提升写作的力度感,但往往大家都做不好这一点。总是不重视自以为没啥的问题,要自省。若不是为考试或工作需要而碰到了写作短板,你可能还要处于蜻蜓点水的状态里更久些。
2、文理偏差
有人喜文,有人喜理,无可非议。“喜”是自发爱好,但“偏”就是态度问题了。不停向学生灌输“文理偏差”的社会风气多年前已形成,会促使他们认为相对弱势的某科“确实弱”,于是本可不偏科的也变偏科了,阻碍了写作兴趣的养成。盲目听信社会上一些流言蜚语,没有主见是不可取的,反而给自己带来有害的心理暗示。文理偏差并不绝对存在,它不是能力问题。只要是能思考的正常行为人,通过学习实践就能提升所偏的科目。
3、素材问题
宝贵的时间被手机占据,网络内容极力讨好屏幕面前的你。繁杂的碎片化信息慢慢充斥着你的生活,吸引着有限的精力去笑、点赞和评论。殊不知,长期的浅阅读可能影响人的思考逻辑和深层阅读,没有营养的信息可能导致知识面变窄,依赖手机而渐渐忽略对实际生活的热爱。阅读空间小、生活经验少,如此一来,就不好谈论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取舍。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的事物,只是你不善于发现而已。
4、畏难心理
当面对未遇之事、能力不足、资源不够、他人意见等情况时,我们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导致顾虑,担心不会成功。歌德说,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电影《邪不压正》也说,“我们为自己设置很多障碍,因为我们不够勇敢”。有的人害怕写作,不勇敢、没底气、不自信,自然也就写不好作。初稿只是个轮廓,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要知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5、实战不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千万别自以为懂了理论,就“应该没啥问题”。要证明自身能力,得有实际成果来支撑,无实践则无成果,纸上谈兵永远无法验证真理性。我们往往很懒,不是好吃懒做,而是懒得思考、懒得整理、懒得动笔,而更愿意听讲台上的声音、看视频里的画面,这样得来不费劲。刻意练习是走向成功的方法之一,是达到匠心层次的前提准备。但自身意志力薄弱而不自律,是写作知行不一的重要因素。如果确实不愿意动笔实践,那就多看看书,多看看别人写的文章吧。
6、缺乏逻辑
试问读者自身的逻辑能力如何?其中肯定有很多人缺乏。其实并非你真的缺乏,经过二十年的文科课程熏陶,你是有逻辑基础的,或者说你具备写作逻辑。只是在成长求学过程中,很少主动阅读和长期维持它,以致于没有得到提升,思维的完整性、连续性、严密性、深刻性受到影响。再者说网络信息纷扰让人不易专注,另外大家也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社会非理性倾向的人才评定中去(如考各种证)。在人潮变化中就掩盖了这种潜质,你也就忽视了逻辑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逻辑关乎最基本的写作表达,这点在所有原因总结中尤为重要。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写作逻辑的缺乏,很多时候都体现了写作者这个人本身的逻辑缺乏。
尾 语
写作需要一定的技能,但主要不在于技能。写作技能均在为表达而服务,前面揭示了六点原因也是为更好地表达。可见在写作方面,的确应提升某些素养。
我们常常说,要挖掘个人潜质。写作也是一种潜质,与日常观察、阅读、思考都关系密切。人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动物,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拥有潜质。其实每个人都有潜质而且有不同的潜质,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幸运地得到钥匙来开启这扇门。激活你的潜质,开出它的花朵。

【关注“翙尘思考录”:专注成长的思考,帮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明白人生该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