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说要孩子他们读什么书?这个年龄段你推荐一下。"幼儿园大班毕业会后,Ⅹ乂老师被家长围着。
"你们先自己说说,做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的个性,喜好。"
"我让我孩子读《格林童讲》,《安徒生童话》。""那是外国的,我觉得要读中国的经典,唐诗,各种神话,三字经……""孩子喜爱看图画类的,不喜欢单纯文字你叫他读的。""我家孩子喜欢听故事,老是缠着我讲,我又不会讲,读给他听又不喜欢。""我老公会讲,他总是先看一遍,然后边表演边讲给我女儿听,我说他是神经病,但我女儿喜欢……。"
种一颗阅读的种子,让孩子有所期待,终生被书的精华所滋养。所有的经典都是在各种图画,故事,神话,文字,音乐,美术……之中。
"我孩子对语言比较感兴趣。""我孩子好象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我孩子好象性格比较外向。""哎呀,我孩子好安静。"………………家长在一学年的"家园共育"的每一周老师培训家长的互动中系统的学习了"因材施教儿童教育"的理论专业知识,多多少少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家长自已的"材"来扬长避短,增强补弱。
儿童,天生有探索世界的能力,天生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用最朴实,最亲近,他能吸引到的表演式的方式讲给他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字少,看图画书,大人讲,诱导式提问让他编,古今中外图画式的书很多,会讲故事也是一种能力,那种平铺直述式的孩子不一定能吸引到,自已不会讲可以下载软件听)
孔子学而第的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讲学习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学什么?孔子的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智慧,做人处事的道理,时,指恰当的时机,习,实践,也就是无论是书本还是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生活中遇到了就落实在行动中,由真诚,发自内在的言行,是很快乐的(说同"悦")。朋,志同道合者,道不仅是个人的理想也是大家共同的理想,孔子的时代,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个人修养,走上仕途,为百姓造福(现在也如此,以后也如此,经典之所以能传承就是因为有普世价值),有朋友从远方来与你切磋,交流不是也很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愠,情绪词语,孔子并不反对人有情绪,但情绪从哪里来?知,知道,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因为并不了解而有矛盾怨责,生气,恼怒,不因为他人不了解而不怒,不着急,不也是君子吗?(君子,指操行,品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生活中很多时侯,人与人相处,互相了解,相淡甚欢。但他人不了解明了你意时,是否还能"欢,悦"呢?如果你坚持"哦,他还明白我的意思时(站在他人角度)就真的不会有过激情绪。
一场家长会讨论的"培养孩子受上阅读"而有所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与现实的世间终生学习,由内而发,那份快乐不言而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