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这样读书就够了》

作者: 轻寒翦翦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00:55 被阅读15次

    分享人:AA龙在江湖。

    分享时间:2018年9月30日。

    分享形式:语音。

    分享内容:《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五章: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AA:这就需要用到两个方法了:一是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二是整理信息的关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学习力,作者在书中讲到学习力是元能力,举的例子是日本著名的商业思想家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的书《即战力》中提到青年职场人最重要的三项能力是:外语能力,理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提到了一个适用边界,可能在日本比较适合。因为日本的经济高度发达但增长几乎停滞,职场人跳槽率很低,从一家公司干到退休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所以理财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我的看法:AA龙在江湖这里说的有点前后矛盾,他开始说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适用边界,最后又说是“理财能力”,是口误?还是我理解错误?我听了语音好几遍都觉得有点矛盾。本着尊重作者的原则,我把这段原本的写了下来。我觉得他可能想说的是理财能力。

    AA:作者通过引用日本人说的这三项能力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即便权威人士说的一些话或者一些观点,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适用边界。如果没有适用边界,这些话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我的看法:AA龙在江湖提醒许多事情都有适用边界,很好。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拿自己与别人做比较,但仔细想想,我们和想要比较的对象起点相同吗?目标相同吗?即便是双胞胎,也会有基因上的差异吧。所以,我们又怎么可以轻易地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呢,这样的比较也太不严谨了吧。这样想想,心态就会平和许多,会更加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不会无谓的不开心。

    AA:关于理财能力,书中提到一句话:存钱穷三代,炒股毁一生。关于这句话,我不知道是作者总结出来的?还是其他人总结的,但确实是真实写照。

    我有一个朋友,他就是因为炒股把自己弄的也不能说家破人亡吧,反正是生活满意度急剧下降,而且负债累累,到现在也没有办法翻身,确确实实是炒股毁了他一生。所以对于有些信息或者有些情况可能适用于他人,但并不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无论在学习知识时或者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要对自己的客观情况做一个准确的评价。这是这本书这个地方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悟。

    我的看法:关于AA龙在江湖的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我也涉猎过一些理财方面的书籍,自己也开始尝试理财,我的理解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理财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越早开始越好。也许中国的股市并不规范,但对于大多数散户来说,这个事实是客观存在,散户都改变不了而又必须去面对的,反正每个人都要面对种种“黑幕”,也算是另一种“公平”吧。我一直在追一个理财达人:三公子,大家可以看看她写的书籍或者搜索她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她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精进自己,由一个理财小白变成了一个理财达人,并且实现了财务自由。从她身上我深刻的意识到了能把财理好是一种很强的能力,炒股绝不仅仅靠运气。

    AA:书中p133提到了人的各种能力,比如有的人特别擅长演讲,给人感觉能说会道,但是他的这些能力也要靠其它能力来支撑。所以我们打造学习的关键就是首先要把学习能力打造出来,学习力是关于能力的能力。

    作者在p134做了一个表格来测试我们的学习能力,如果按照这个表格测的话,看这本书之前和看了这本书之后,测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打造学习力的一个过程。

    要想打造学习力,就需要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在当今社会,看书和看手机能获取的信息都是特别特别的多,如何辨别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信息呢?这个就需要(语音说了半截。。。)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p138),作者给出了详细的指导。

    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它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当遇到一个信息,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中的八类问题,我们就能感觉这个信息对你有没有用?能不能让你把知识转换成能力。

    接下来作者提到了I便签:辨别知识和信息。(p141)还提到了A1和A2便签。

    当我看了这段文字再读书时,当我读到一个信息时,我也强迫自己把它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I便签),然后再联想自己以前的经验(A1便签),最后想想自己以后如何运用(A2便签)。

    但是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出了先用A1便签,(p150),写下自己的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和追问,问有洞察力的问题。如果你不知道具体该问什么,就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通过追问,找到重新定义的问题,写在I便签上。然后规划A2便签。在真正的行动中检验信息,发现新问题,再次反思。如此形成一个小循环。

    这让我想到了上一次我们在拆书课中,舵主讲到了把书当成医生,去书里寻找答案。

    有时候我们先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A1便签),然后再去书中寻找答案(I便签),最后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提升。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我的看法:AA龙在江湖这个部分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们分析信息时,没必要非要按照I便签→A1便签→A2便签的顺序,我们也可以按照A1便签→I便签→A2便签的顺序进行,也许会有新的收获。(p150--p158都在讲这个问题)

    我第一次读这段文字时,并没有在意到这段文字。听了AA龙在江湖的分享,我重新对这段文字进行了只字不差的阅读,才理解了其中的意思,有时候逆向思维,或者把思维的顺序打乱了也会有新的收获

    AA:p158:用便签法升级学习力。

    我们可以从追问和反思经验,分析和整理信息,内化和应用知识这三个维度打造立体的学习能力。

    其中有一句话特别经典,我也在反复咀嚼这句话:经验经过反思和追问可沉淀出信息,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可升华为知识,知识经过内化和应用可转化为能力。的确,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反思,分析,然后再整理和应用。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去思考问题本身,5分钟去思考解决方案。(p157)

    通过第五章的学习,我有了新的感悟:凡事不要盲目地去做决定和判断,先分析再做判断。

    我的看法:我也有同感。最近在装修房子,这是我亲自装的第二套房子了,和装修第一套房子时的想法完全不一样。装第一套房子时,我会先去想买什么样的家具,最后出来的效果是怎么样的,完全不想水电暖咋走等一些关键工程,光想面子工程。但装第二套房子时,我会先在脑子里想这里要摆什么,大概多少尺寸,然后根据摆放的位置再去走水电暖等一些隐形工程。更注重隐性工程,也更从容了。先在脑子里预想许多遍再动手去做,而不是边做边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纲举目张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这样读书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bs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