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蒋坤元痴迷读书写作,蒋坤元梦想成真,他是典型的励志人物,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我58岁那一年,遇到了我的蒋坤元老师。最初读了别人介绍他的文章,后又读了他自己写的文章,我感觉到,他可以成为新时期的全国模范。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他。如果我们像蒋老师那样学习,那样生活,那样做人,那样做事,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的子孙中,最大的35岁了,最小的还不会走路。我教的学生也都是小学生。大部分阅读能力还不行,读不懂别人的长篇介绍,也读不懂蒋老师的书。我就想繁而简之,长而短之,深而浅之,一点一点地明明白白地作介绍。这样一个人物,我们是怎么也学不透的,我们只能学了一点是一点。
不少人都希望写一篇文章,将蒋老师作全面的介绍,都失败了。写出后,就觉得言犹未尽。网络红人齐帆齐老师,写作是一流的,她也写了一篇介绍蒋老师的文章,一发表,他就跟我说,“还得重写”。
我跟齐帆齐老师说,我初遇蒋老师,从网上搜了一些介绍他的文章,深受感动,读了整整一夜,我也想写一篇全面的文章呀,可我的笔力那能把蒋公的全貌展示出来?我就想着一点点地写,一篇只介绍一个小小方面。
齐帆齐老师说,写一篇文章不行,准备写一本传记。我说:“写传记,最好到苏州接触他本人,去时,你通知我,我也去。”
既然我们没能力写好这个人物,我就只收集他的资料,可能连个时间顺序也没有,发现一点收一点,我们就学他的这些“点”就足够了。
第1课,沉痛的思念
1963年,蒋坤元的父亲出任邻村大队书记,母亲也跟了过去,就在那一年,坤元出生了。因为父母亲要参加劳动,所以有一个五保户老人阿子惠带养他的,老好婆没有儿女视小坤元为自己的孙子,自己舍不得吃鸭蛋,每天给他煮鸭蛋吃。
1965年父母亲离开那个大队,但他又哭又闹,最后父母亲让他继续留在阿子惠好婆身边,直到他快上学了,就是7岁那年,他才回到了父母亲身边。18岁他当兵走了。他回来探亲见过阿子惠好婆的,4年了当蒋坤元来到她门口,叫了一声好婆在家吗,老人家立马就说:“你阿是坤元啊?”可见多少个日日夜夜,老好婆在思念着他,在盼望着他。
可这是蒋坤元见老好婆最后的一面。
一年后他退伍了,再想去见她,老好婆却已经走了。他问过好多人,老好婆的骨灰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告诉他,他在那个村庄转了几圈,都没有一个人能告诉坤元她在哪里,他一个人去过那个村庄好多次,每年都去的,他去看看小时候生的地方,去看看老好婆,只是老好婆不知在哪儿了,每次去,他都会眼泪掉落。
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这个故事。
第2课,活菩萨
蒋老师是资产过亿的富翁,但是他对如今取得的一切非常珍惜,不挥霍,不浪费,好品质呀!自己就开辆旧面包车吃穿用度依然朴素,这个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好赞扬,不管是穷人或者是富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选择的人过得开心,别人无可厚非。然他说买一百万元的车子一年折旧十万元,我可以用这十万元做许多有意义的事,还可以给儿子做榜样,这事儿,就不是生活方式了,这事儿就升华了,他热爱公益,他说过,未来一定要比那个曾经欺人太甚的蛇老板更强,但不欺负弱者。他何止不欺负,他还帮助呢!
他随弥陀村慈善机构带上30多万物资,一同前往湖南湘西州龙山县,那,山路陡峭,他们在寒风中跋山涉水,为当地全校孩子送羽绒服,给困难户送包。当地的领导说:你们送的不是衣物现金,而是滚烫的爱心。羽绒服可以让别人穿暖,钱可以让别人减轻生活的负担,但是那份来自陌生人的关爱,会让这个地方整个冬天充满温暖,可能会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穷孩子的内心种了一颗种子,生根发芽,他们要努力做一个强大有能力的人,长大后像蒋老师一样去帮助比自己弱的人,这样的力量太强大了,我的内心深处怎么会不被击中呢!
第3课,我活得有滋有味
蒋老师,生于1963年,苏州相城区渭塘镇人,18岁时因意外受伤,没有参加高考,遂报名去当兵,40岁后出来创业,靠自己白手起家的富一代,某厂厂长,某物流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日子与笋》,《学佛就是学做人》,《到圣堂念佛》等31部著作。我的轻描淡写的介绍,不是因为不尊重,而是因为太尊重,尊重蒋老师,尊重来看我文章的朋友们,某厂厂长,某有限公司董事长,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起来的,但是就像蒋老师,被媒体称着苏州最有钱的作家时,他说:
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比起苏州那些得过鲁迅文学奖作家,那些获得全国文学奖的作家,那些获得紫金山文学奖的作家,我只能是一个从田埂上走过来的码子匠。但我不用妄自菲薄,我忙自己的企业,企业兴旺,这20多年来在喧嚣的机器旁,用心和汗水泪水写出31本书,我无愧于生命!我就是一个草根作家,我接地气,我活得有滋有味,活得毫无愧色。好一个我无愧于生命,活得毫无愧色。
我们每一个都可以在找到自己方向后,日日努力向前,也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愧于生命,活得毫无愧色。蒋老师在20多年中出版了31本书,他曾说:“办厂遇到很多困难,白天压得我晕头转向,晚上什么也不去想,就是写作,写作可以让我沉静,写作可以让我思索,写作可以让我走得更远更好。”蒋老师多年来坚持早上四点起床写作。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有很多可以实现梦想的人,都是日日勤奋积累的结果。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坚持,朝对的方向努力,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就。就像蒋老师写作一样。
第4课,从容,潇洒,任性
或许是因为现实中跟人交往时的憨朴、不那么善于表达,蒋坤元在文字的世界中才格外从容、潇洒任性。当夜幕降临,家务忙完,蒋就坐到了心爱的电脑前,键盘上飞舞的双手迅速舞成了他此刻的心情——甜蜜、梦幻,轻快得整个人都要飞升起来。
第5课,文思如泉涌
他喜欢写爱情、写亲情友情民情。他以他厚朴的心灵去触摸生活中的美好,一个小细节常常会令他“心里一阵感动”,会令他非常纯真地感叹:“这世界怎么这么美好啊!”而他自己,也在播散美好。5年在安徽的工程兵生涯,营房后奔腾不息的淮河给了他泉涌的文思,也留给了他无限的牵念。所以后来在生活富裕后他资助一个贫困的安徽女孩读书,这样的举动就显得再自然不过了。
第6课,真善美
如果我是作家,我就要像蒋坤元老师那样,对家责任到位,对妻子坚贞不移,对儿子循循教导,对老人孝敬有加,对员工惜心照顾,对穷苦人们奉献爱心,对热爱文学的人鼓励鞭策………
他懂得劳苦大众的丝丝困惑,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他身价上亿,但他没有泯灭自己的善和真,而是默默的用文字记录人们的喜怒哀乐。
他自己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坚持用挚朴来书写自己的人生。
芸芸众生,蒋坤元老师独一无二的出现在简书里,让多少文人雅士为他写下一篇篇美文,我读了感慨万千。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作家,要必备什么高等的素质,我的理解是,持民,爱民,为民,万物都要持敬畏之心,即可写出让人有感的文字。
第7课,第一本书
散文集《梦里水乡》,是蒋坤元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间在1995年,其时,他刚过三十不久,根本不知老之将至为何物。他是一个黑面汉子,拎着黑色人造革包。这个包,也许是质量欠缺,或者包中货色过于沉重,供手拎的双条拎带破出了里面的白筋筋。那包里,有他推销的村办企业产品,也有他熬夜写出的作品,还有一包好香烟。香烟是他与需要见面的人见面时派发的,是一种客气的感情投资,拉拉关系,套套近乎,营造融洽点的氛围;同时也坦诚表明,是有事情有求于对方。但如果对方不会抽,他就嘿嘿一笑,用指头将抽出一半的香烟重新压回香烟盒中,说,自己也是不会抽烟的货。包里的作品是用钢笔在方格稿纸上写就的小文,每篇的字数大都不盈千。这些短稿,就是这部书的源头。
这个黑色人造革拎包,也是一个如今资产上亿的企业家的源头。
企业家资产上亿,在苏州有很多。但企业能做到这么大,二十年中又笔耕不辍,还相继创作出版了近三十部书,他可能就是吴中独一份了。
梦里水乡,是追梦的意思,就是梦想成真。
蒋坤元的这本《梦里水乡》,有自己的特色,他以农民的淳朴,写出了不少带有乡野气息又充满真情的好文章。
宁可读一篇文采一般但生活趣味很浓、感情真挚的文章,而不愿读文辞华丽、超凡脱俗的所谓散文。
蒋坤元很是勤奋,据他言两天不写点什么就“浑身难过”
第8课,第十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24136/93ca06ffe8f4ba07.jpg)
散文集《正前方》是蒋坤元的第十本书。他说:
2002年9月,我以九牛拉不回之势,带着“我心飞翔”的誓言出来办厂了,当时只租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屋,买了几台冲床。老婆说:“你弄这么小的地方,开啥个厂?”她很是生气,最后还是她买来一桶白涂料,叫人把墙面粉刷了一遍。
我在她的哥哥手下跑供销十年,他非常器重我,如果我不走,2002年报酬12万元不成问题。在外面的世界,你要赚几万十万的钱谈何容易。
然而,我却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之上。我多么希望长一双翅膀可以自由地飞翔。然而,我也明白,生命历程中,爬上悬崖的人,看到的天空不是更广阔辽远吗?
下海两年多的时间里,很多晚上他一个人住在厂房里,书是他寂寞时最好的朋友,是书伴他走过了人生最困苦的日子。
开厂的苦难没日没夜,比如为了赶一批活,他连续十几天没有回家睡觉,夜里他就是在机器旁过的,困了就在车间一角睡觉一会儿。他很后悔,没有记日记,后来写作起来,当时那种真实的想法是过后再怎么找也找不着的,直到开厂第三年,他觉得自己有话说了,于是又开始写一些文字了。
这样,就有了这一本散文集。
他的工厂叫苏州市正翔压延厂,所谓的“正前方,我飞翔”。风景总是在远方,他的目标正前方,也许眼下无法到达,但他可以慢慢接近。
这本书,记录着一个小企业老板,一个农民作家真实的思想、情感历程,还有许下的一个誓言:我要做苏州最有钱的作家。
第9课,拿出写书的劲头办工厂
文学与经济,作家与厂长,当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尤其是这十几年来,蒋坤元的生活十分优裕与安宁,不说爱人时任某公司副总,有着丰厚的年收入了,就连蒋坤元本人也因担任公司供销员出色,每年有着十:甚至为之担心落泪,幸好他的背后始终站着两个坚强的支持者―――他的妻子与大舅子,他才没有畏难而退。有着十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妻子的话朴素直白:“只要你拿出写书的劲头来办厂,你这厂就一定会办成功。”身为公司董事长的大舅子更是以他的实际行动给予了妹夫实质性的支持:无偿借贷资金,帮助联络客户与业务指导。
所以,当刚租下的十多亩土地像块刚出炉的鲜美的蛋糕似的躺在蒋坤元面前时,他便一头扑了上去把自己钉在工地上。筹建阶段,为确保厂房建筑的质量与进度,他从2003年的3月18日到8月下旬,没日没夜地转悠在工地上,保管员兼任保安员,总监工兼任采购员,一转就是整半年,整个成了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以致半年后回家时,他那一头盖耳长发与一身浑如黑炭的肤色,差点使老娘亲认错了人。
然而,有志者,事竟成。
在目前不少类似小型压延企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正翔”能在上马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取得如此不俗的开端,我们不得不为此感到惊讶与佩服,蒋坤元实话实说:“我想,客户所看中的无非是我的诚信,还有我身上的一点文化气息。
第10课,先把文字写流畅
《青青栋树果》是蒋坤元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他的前两本《梦里水乡》、《心有诗意》,我都读过,这些小散文文字轻盈,很有真情实感,也如“青青栋树果”一般散发出泥士的芬芳味。这第三本书中有“读书有味”一章,写作者对读书的迷恋,对作家的崇敬之情,字里行间透溢出一个书迷的痴情。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金钱与名利迷惑了一部分人,但真正爱书的还是大有人在,坤元也是其中之一吧。我想,这位农民出身的作家,既无门弟之庇护,又无名家之提携,能够走到这一步,主要还是喜欢读书,是书给了他意志和力量,是书给了他启发与精灵,在默默的阅读中,书卷气让人生变得美丽,蒋坤元的美好憧憬正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正是从读书中开始的。
蒋坤元的散文以短小精悍取胜,他写得朴实而有真情流露,还带泥土味,我觉得他是脚踏实地的结果。初为文者能把文字写得流畅也不容易。当然文字流畅是写文章的第一基本要素,还要讲究风骨,讲究立意,讲究文采,如果再把“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好好读几遍,想来文字一定会更洗练,立意一定会更幽深。
第11课,热衷于写作
蒋坤元,是个笔头很勤奋的人,他在物质富裕之后仍能执着于追逐他的“精神家园”:疯狂地买书,痴情地写作,不停地出书,并把他的书当作名片分发。
他高大魁梧、憨厚朴实、诚恳而谦虚,认为自己之所以喜欢文学,热衷于写作,只不过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而已。在这个谎言太多、赝品横流的境遇中,真情实意地写作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这正是“文学装饰了你的心灵,你装饰了别人的心灵。”
第12课,把农民的真实生活写出来
蒋坤元的散文没有摇曳多姿的文笔,没有绮丽多彩的诗句,但篇篇朴实亲切、真情流露,感到他用辛勤汗水汇成的小河,浇灌出了一片温润的青春草地。
有阳光雨露,有清晨的风、黄昏短笛、黑夜的寂静,有内心的独白,也有对周围的无奈,一颗善感的心在乡间欢呼、感叹和叹息。蒋坤元以乡人特有的朴实、憨厚、率真的个性,非常勤奋地写作。从第一本《梦里水乡》到第二本《心有诗意》,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确实是不平凡的。从这些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文章中,为我们了解今天的农民,特别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打开了一扇扇窗。从这窗中,我们能看到农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欣慰。作者本人在结婚时只有几间低矮的平房,而今在镇上买了新居,拥有了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不仅家中飘逸书香,还用电脑写作。倘若作者不是找到写作这种“自我拯救”的方式,也许会成为舞场高手、美容院的常客。
蒋坤元用自己的笔写身边的琐琐碎碎,写他乡间的鸡毛蒜皮,我惊讶于他如此真挚的情感关注小人物的欢乐、辛酸、寂寞和凄凉,在他的笔下,这些小人物有血有肉,如《破头巾》中的老妇弯着身子拾稻穗,他怜惜道:“一阵秋风吹过,老妇头上的破头巾像一面小旗乱飘,我真担心它会被风掠走……”
有人说,写作无技巧就是技巧,读蒋坤元的散文就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的文字是老老实实的大白话,但不乏农民式的幽默俏皮,无拘无束,不少文章小中见大,妙趣横生,如《乡野瞎吹》中,一些农家领先一步安装抽水马桶,而下水道的污水都流向了河浜,于是作者说“香了一家,害了大家”,其实这倒是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农村住宅的规划问题。
许多农民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似乎只为两件事:儿子和房子,前者延续香火,后者为了面子。蒋坤元可谓新一代农民的榜样,他追寻精神家园,于是宽广博大的大地回赠他一双慧眼,文思如清泉般汩汩涌出。
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痛苦,成为蒋坤元的一笔宝贵财富,他曾因“精简”而失意彷徨,但他很快地挺起胸膛,正是艰难困苦锤炼了执着坚强的性格,使他在崎岖的文学之路上不停跋涉,以拳拳寸草之心报答故乡。
第13课,泥土的芬芳
在江南密如蛛网的河浜里盛产一种河蚌,青兮兮黑糊糊,的确是其貌不扬,然而正是它们用自己的生命孕育出了一颗颗晶莹闪亮、光泽绚丽的珍珠,给人类奉献最珍贵的珠宝,农民作家蒋坤元就是像河蚌一样奉献珍珠的人。
蒋坤元,一副土头土脑的傻模样,黑黑的脸膛,两道浓浓的眉毛,外表很粗壮,难怪许多不熟悉他的女孩说他像个乡下开拖拉机的。然而就是他,用那双粗壮的手写出了一篇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成为吴中大地上有点小名气的农民作家。
蒋坤元,家在吴县市渭塘镇骑河村,农民的儿子早当家,为了挣几个工分,小时候暑假里,蒋坤元冒着烈日参加“双抢”,割稻、脱粒、拔秧,撒猪灰,早出晚归,什么累和苦都受过。
像众多的农家孩子一样,蒋坤元也想跳出“农门”,可命运不听他主观愿望的安排。高考落榜,无情地打破了大学梦。18岁投笔从戎,想远走高飞了,他工作认真卖力,多次受嘉奖,首长决定推选他去读书,毕业后即为排级干部,可是遇上部队裁军,结果仍未圆“将军梦”,解甲归来还是和老祖宗一样种田。他身上有中国农民的美德,勤劳纯朴,即使是跑了供销也是如此。他说:“我在村办厂跑供销,一年到头没有星期日,起早贪黑,但我一点也不觉得苦与累。看到工厂发了,我跑腿劲更足。另外,我还得侍弄家中一亩二分责任田,田里的水稻、小麦和油菜什么的长势收成并不比人家差。”
蒋坤元在部队干过枪械修理工、炊事员、连队文书,搞过通讯报道;复员后在乡里当过文书、工厂出纳会计,而干得最顺的是跑供销,至今已干了七、八年。在人们的头脑里,跑供销的个个精明活络,能说会道,而像蒋坤元这样的“憨坯”也能跑遍大江南北,一年能跑几百万元的业务。再说跑供销要“动”,而写文章需要“静”,两者似乎是水火不容,而蒋坤元却能以“静”克“动”以文胜武。
靠勤劳致富,蒋坤元家早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康,但立志做新型农民民的他追求的是高尚的精神生活,他不会抽烟,他将别人跳舞、搓麻将的时间用来写文章,一块块豆腐干给人们展现的却是一幅幅带头乡野气息的现代农村风俗画,让人们感受到现代乡村的变迁和人情风貌。在他家中最漂亮的是他的书房,藏书已千册以上;最值钱的是1995年花一万五千元买的486电脑,他依然不断地在做作家梦,他的第三个“孩子”《青青楝树果》不久又将诞生。
“当农民我默认了,家乡肥沃滋润的土地是我的根儿,那泥土味跟花儿一样芬香,明白此理后,我便一头扎在泥土里,重新编织一个农民的故事。”蒋坤元如此说如此做,他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着新一代农民形象。
第14课,诗人蒋坤元
蒋坤元老师不仅是散文家,小说家,物流董事长,厂长,而且还是个诗人。
他的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载体虽小,但每篇都富有哲理。看到他写的一篇,小时候曾把蜻蜓屁股用稻枝插上,蜻蜓并没有因为身上有压根,而失去飞行,反之扑腾腾的越飞越高,这让坤元老师因为这事很懊悔。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24136/dc8575a2f195c5d9.jpg)
他觉得每个生命都不可随便扼杀,所以他反思自己当年无知对一个小动物的戏弄感到自责。无形中我仿佛看到坤元老师在重压之下的反击,从而使他像那只蜻蜓一样,即使在苦难里,还是用力飞翔。这是何等的力量在他身上迸发?就是爱。
现如今他就算看到一只小老鼠被粘住,他都会把小老鼠放生。你想想,老鼠是害物呀,他都能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我们在世,除了父母能给我们无私的爱,还有谁能真正付出?但蒋老师连小老鼠都能爱,可想而知,他体内的胸怀有多大啊?
他写了一篇关于蜜蜂的,他说那也是无知少年时为了想吃蜂蜜,把蜜蜂肚皮都撕扯开了,后来给小蜜蜂狠狠的蜇了一针。从这首诗里,蒋老师诠释了一个道理,世间万物,如果你侵犯了他们的底线,即使失去生命,他们都会还你一针。
诗很浅显,道理却有很多人不懂。而蒋老师却用小小的动物来作比,生命的可贵和它存在的意义毋庸置疑。
蒋老师以慈悲为怀,温柔以待万物苍生,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第15课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