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谁?
说起岩井俊二的电影风格——
上左至右:《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下左至右:《四月物语》《情书》《梦旅人PicNic》温柔地、淡淡地诉说着伤感却又好像理所当然的事。很美。
说起岩井俊二这个人——
图片来自网络火焰是红色的,到了高温会变成蓝色。岩井俊二看起来像冰冷的火焰般。——奈良美智
《垃圾筐电影院》是由从1996年5月开始至1997年8月结束的岩井俊二在《达芬奇》杂志上的连载组成,共计16篇,每一篇的后面又附加了《后台手记》。
一个有趣的结构。
我心中有个作为电影导演存在的岩井俊二;
文章是岩井俊二作为观众对电影的回忆与故事;
后台手记是“导演岩井俊二”对“观众岩井俊二”的注释——文章写作的背景和电影制作过程的点滴。
有三个不一样的平行存在的岩井俊二。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导演的任性之作……
文章里有许多少年时代的回忆——但完全不是岩井俊二式的“少年时代”(想想莉莉周!),而是年少时那些真实却又看不见的零散小事。
“啊,原来是这么回事!”
书里对于提到的电影的欣赏,也完全是观众视角的——个人的体验和观影带来的愉悦感——而不是专业性的对于电影的赏析。有些名不见经传的电影,他连名字也不能记起,有些干脆就是看错了片(可怜的《人鼠之间》),他诉说着一个情节、一个场景、一个镜头,还有因此而开启的巨大脑洞,就像我们说起小时候的正大剧场。
这个岩井俊二,是一位影迷,他热爱电影,乐于分享,也乐于自我吐槽。
“不知道名字,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遗憾,这部电影就在自己心中无止境的回放结果成为永不完结的电影。”
“电影拍摄完毕举行试映会时,正值编辑工作刚刚完成,头脑中满满的都是相关技术问题,胶片冲印的情况、配乐混音的平衡问题。这是有人过来问我‘这部电影中导演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我简直就像得了梦游症,所有事情都记不清了。”
书中关于导演的职业性与自由的讨论——给作为建筑师的我的强烈的代入感。
学生时代,是自由任性的黄金时代。成为职业的导演(或建筑师),身处职业意识强烈的工作人员中间,进行着处处受制约的工作,漠然的空虚感越来越强烈。身为职业人员,无法超越业余时期的自己的焦躁也正折磨着我。
岩井俊二给出的回应是是自己先高兴起来。不是指高兴的气氛,而在于自己能否高兴的享受创造作品的那一瞬间。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话,就无法超越学生时代的自己。
接触了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种种理论之后,本来散落的感性的点被编排成为体系,对他们本身的美感的敏感在体系的产生中减淡了。
平行存在的三个“岩井俊二”提醒我,职业人员,也可以同时保有全然观众的、感性的、单纯的热爱。
也许诚如岩井自言:追求独特的欣赏方式,就是这本书的旨趣所在。
下图彩蛋,出现的全是书中导演提到过的电影哦~你能认出几部呢?
认出来的给我留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