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163天
01
最新一集的综艺节目《新生日记》里,曝光了主持人李艾在医院准备生产的画面。
视频里,快到生产临界点时,李艾疼痛难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好在丈夫张徐宁很给力,直接上演了一幕教科书级别的陪产,又是帮忙做深蹲,又是陪老婆一起做瑜伽缓解阵痛。
看完这期节目,很多姑娘也留下了发自肺腑的评论:孩子生下来之前,都希望是儿子,因为不想让孩子再吃一遍自己尝过的苦涩辛酸。
透过李艾的生产过程,很多人看到的是女人生产的不易,而我却注意到父母对子女最深沉的爱。
节目中有一个细节,在李艾忍受阵痛待产的过程中,李艾的妈妈也进来探望过她,看到女儿难过的样子,妈妈走到门外心疼得偷偷抹泪。
李艾通过视频看到妈妈流泪的样子,很惊讶。因为当时并不知道妈妈在产房外哭泣,这个视频,是她坐完月子,回到观察室的时候才看到的。
李艾说,这是她印象中妈妈第一次哭,在她心里,妈妈就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女超人,哪怕在很久以前父亲的葬礼上,妈妈也从来没有掉过一滴泪。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可在儿女受难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再刚的母亲也会软弱地不知所措。
这是父母基于对孩子的爱,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但很多做儿女的,似乎总是后知后觉,甚至难以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理过程。
我常常听到工作之后的朋友说,每次过节回家跟父母住一段时间,就会闹矛盾,因为父母不是在家唠叨他们不要熬夜,多吃水果蔬菜,就是走的时候把他们的行李箱塞得提都提不动。
最能引起广大子女共鸣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催婚了。
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催婚,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打电话唠叨,发相亲对象的照片,这都不算什么。最奇葩的,是把子女的信息写在纸板上,坐在公园的相亲角,等待合眼缘的人前来搭讪。
只要能给儿女们找到好归宿,什么方法都愿意试。
可这却被许多儿女们解读成一种“变态”,还常常因为父母的催婚和他们闹不愉快。
为了逃避父母的催婚,有些年轻人宁愿独自在异乡过年,也不愿回家热闹。
02
记得《奇葩说》里有一期的辩题是:催婚是爱还是变态?
有一个观点是,爱到了极致就是变态。
有辩手就指出,这个观点太片面,只要用一个例子就能驳倒。
比如有位暴走妈妈吗,为了给儿子换肝,硬是将重度脂肪肝走到没有脂肪肝。
可以说,这是爱到极致的表现,可是有多少人会觉得这样的爱是变态呢?
其实这里的分歧就在于,结婚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许多年轻人认为,结婚是坏事,而父母辈的人却持相反的意见。
这才是催婚、催生导致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
要了解这个原因,就应该先了解父母“认为结婚是好事”这种想法的来源。
我们总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审美、做事方式等。
同样的,当下催婚的父母们,大多出生于物质匮乏的50/60年代,计划经济包分配、国家安排是主旋律。
在这样的政策和文化背景下,唯实求稳是不变的追求。
婚姻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能够通过组建家庭来保持稳定,共同面对生活和物质匮乏风险的一件事。
因为“养儿能防老”,孩子也意味着稳定感的延续。
所以在父母看来,结婚生子是一件到了年龄就非常自然的事,甚至于认为,没有感情的婚姻,也可以非常牢靠,因为它是一份获得长久红利的保险和资源保障。
这种“稳定压倒一切”的铁律,在如今婚配两人所要面临的复杂的资产、教育、贫富差距等大环境下,父母辈的婚姻观自然就显得格格不入。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或许就能体会,他们的催婚,只不过是希望儿女能够找个可靠的人,早日结婚生子,然后稳稳当当过一生。
唯一错误的可能只是:在错误的时机用错误的方式,把刻着旧时代烙印的想法强加到子女的身上。
其实,父母的爱,从来就只有深浅,没有对错。
泰戈尔曾经在书中写到:“爱是理解的别名。”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说到底都是因为对爱的理解出现了分歧。
辩手范湉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你的家人催我们结婚的时候,他其实只是在为我们担心。
03
爱,本身就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父母催你结婚,其实是在催一去不回头的岁月,希望在自己离去的那一天,有人能替他们来爱你。
你可以不理解催婚,但你不能不理解催婚背后,父母那颗爱你的心。
公园相亲角里那些举着儿女“信息”的父母,有人看到的是一个买卖市场,也有人看到对儿女终身大事忧心忡忡的父母。
他们惜命养生,风雨无阻地站着,只不过是想为儿女挣来一个现世安稳。
前段时间,有一个关于大学生向父母要4500元生活费的新闻上了热搜。
这位大一女生表示,因为读高中的时候母亲每月花6000给她补课,零花钱也没少给,于是向母亲提出,上大学后每月给4500元生活费的要求,却遭到了拒绝,母亲表示只愿意给她2000元每月的生活费。
她觉得妈妈不讲理,认为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于是在网上发帖求助。
结果没想到引来一波网友的数落和谩骂。
作家纪伯伦曾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但儿女是否有想过,你的父母,其实也不是你的父母。
当你享受着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与付出,习惯了向他们伸手,习惯了让他们帮你买房,帮你出婚礼的钱时,就不要在他们以爱之名干涉你的时候,忙不迭地大声嚷嚷:我要做自己,你们不要来干涉我……
专栏作家曾于里说:“你苛求了父母抚养栽培你的义务以外的东西,要车要房子时你怎么就没想到独立?这其实是假独立、真自私。”
04
曾经看过一段视频,很短,很扎心。
视频里有一位头发已经开始花白的老人,坐在两个年轻女孩前面试。
两位面试官很诧异:一个谈吐不凡并且已经退休了的老人,为什么要来应聘一个跑腿打杂的实习生的工作?
结果父亲说,他只是想不被时代抛弃,想要多学学然后能多照顾女儿一点。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有的父母年纪一大把,对网络时代的新鲜事物一窍不通,却还是硬着头皮学习怎么加微信,怎么看朋友圈,怎么把那些养生文转发给儿女。
因为他们想要多了解、关心自己的孩子,但与之相应的行为,却不招很多人待见。
有一项子女父母关系的研究显示:40%的父母会浏览孩子的每一条朋友圈,他们关心着子女的工作、动态、身体情况、开心快乐……
与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52%的子女的朋友圈或多或少屏蔽了父母。
台湾有家公司曾以以广告公司试镜的名义,将镜头对准几组家庭,进行了一次测试,每个参与试镜的人都不知道试镜的内容。
他们用镜头真实记录了电话的另一端:当父母和子女通话,听到子女不耐烦的语气,或是伤人的话语时,他们瞬间落寞的表情。
“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好了知道了,我在忙,挂了。”
“不要烦我了。”
“就这样,拜拜。”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这是许多人在与父母通电话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对话模式。
我们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趾高气扬,正是因为我们知道,父母一直在,他们对我们的爱永远不会变。
可一旦父母老去,甚至离开人世,我们就再也没有了撒泼的底气。
就像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到的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在的时候我和他们很疏远,他们走了我很孤单。”
很多事情一旦懂得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了。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电视剧《少年派》中有一个片段,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
闫妮扮演的虎妈为了照顾和监督高三女儿的学习,先斩后奏租了个学区房打算陪读,结果引起母女的争执。
父亲开导女儿时,在纸上画了900个小格子,他告诉女儿:
“人的一生按平均寿命75岁算900个月,如同这九百个小格子,爸爸妈妈已经46岁,已经活过了552个月,上面这些格子已经全部没有了。
如果像你说的考上大学,离家越远越好,远到你妈的手都够不到你,你大学一年回家两趟,按一年三个月算,那么四年你也就再陪我们这么多,12个小格子。
人这一辈子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一家人朝夕相处的日子其实并不多,爸爸妈妈都很珍惜……与其说是我们陪你,不如说是,让你多陪陪我们。”
都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和目的,只有父母和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我们在逐渐成长,父母却在慢慢老去,短短的几十年里,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交集其实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51:向死而生》中说到:人生不一定有明天,既重要又微不足道。
愿所有的年轻人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都能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