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是《红楼梦》悲剧人物,作者对宝钗非常敬重,多处将她和黛玉对比,认为不相上下。然而情节如此吊诡,黛玉仙逝,宝玉和宝钗人生轨迹在高鹗笔下交汇,成为无法改变的宿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77ad67a06f998aa8.jpg)
非主动讨喜的女孩子。宝钗是一个极为稳重的女孩子,但是在红楼大观园中并不是一直受到主要人物欣赏。
如天生喜欢热闹的贾母,对于房间布设雪洞一般的她是不欣赏的,在她看来,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应该多一分灿烂,而不是这般无情趣,虽然后期在薛姨妈前对她大加表扬,但话语里面我们家的女孩子和你们家女孩子,显然亲疏有别。
如举止泼辣的王熙凤,在她看来,表妹端着架子,虽然读书多,但对其行事并不太看得上,更多的是打趣小性的黛玉,对这个妹妹则寡言少语。
至于贾政,从头到尾好像难有一两句评语、有所赞扬肯定。
但她不卑不亢,言谈举止随时随地掌握分寸,尺度拿捏恰到好处。
心性豁达宽以待人。下人的称赞,其实是宝钗的善意体现,她谋求的不是众人的赞扬。即使她处处点滴为他人考虑。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曹雪芹用浓墨重彩写出了宝钗宽以待人、心胸豁达的性格。黛玉生病,“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
宝钗动之以真情,晓之以医理,面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疾病缠身、性格孤傲的黛玉,宝钗设身处地地为黛玉宽解。一番推心置腹、体贴入耳的话说得黛玉感动不已,也向宝钗掏出了真心。
黛玉讲出肺腑之言、自我检讨者,只有对宝钗一个人。人心换人心,聪明如黛玉,对宝钗又敬又谢,是真情实感流露。
闫红说:“能够共情,并且愿意付出,已经是善莫大焉,但我还是奢望能够有一种大善,不带感情色彩,脱离价值取舍,更多一些理性考量,我称之为无情之善。这似乎是一个过高的要求,但在红楼梦里,有人就做到了这点,此人便是被评价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姑娘。”
宝黛彼此交出了灵魂,得到了相应感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e1db65402815eff1.jpg)
才华横溢不张扬。宝钗祖父爱藏书,为她博览群书提供了方便,成就了她深厚艺术修养和广博学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人百种、佛学经典、医学绘画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她过生日时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把《寄生草》一曲背得滚瓜烂熟,令宝玉“喜的拍膝、画圈,称之不已。”
她的诗词有强烈生命力,遣词造句恢宏大气。“螃蟹诗”和“咏絮词”让人拍案叫绝,尤其那首《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显现出超人才学和远大志向。
面对考核应对,才思敏捷,语出惊人。洞见人情世故,对世俗生活深入思考,即使那些才高八斗的人物,也难写出这样诗句。但她从不炫耀,才华可以肆意挥霍,无须卖弄,两三知己交心交流,足矣。
组织管理家族事务,她和李纨、探春三驾马车,顾忌方方面面,这是家庭教育结果,是对人情世故充分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dfab08807f5d3a2f.jpg)
努力追求世俗的成功。宝钗和黛玉不同,她更多关心物质生活。她出生皇商家庭,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才是最稳定关系,对他人善良并不抱太多期望。
宝钗主张读书为了“辅国治民”,是红楼中唯一论及“民”的地方;螃蟹咏讽时谤世,应制诗的不屑为此,看得出她不像探春,想要成为男人,然而却比男人更加热衷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理想。
“停机德”固然是指妇德,强调贤妻良母的一面;但“蘅芜君”、“山中高士”就明显朝着士人和知识分子方向定调了。
她希望宝玉成为一个经世致用的人,支撑起家庭门楣,如同探春,看透了种种虚伪和孱弱,希望有个男子能够做出不同事情,让这个家族改变五代而斩、日益衰微的命运,然而她失望了。
泪水无法在他人面前流下,金钗只能在雪中零落,成为徒然叹息。
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宝钗嫁给宝玉并不是主动选择,她内心之中不一定是真正爱着宝玉。宝玉也知道,她的骄傲随着时间发展从来没有减少过。宝玉需要知心,发自内心的体贴和爱惜,宝钗有,但欠缺一点灵犀,这是他们过不去的坎。
“林妹妹从来不会说这样的混账话。”知心人知心语,难在生活中得到。
黛玉和宝钗是相对典型,有好晴雯、好黛玉,喜欢她们的真,往往就会有恶宝钗、袭人,厌恶她们的“伪”。从头到尾,宝钗说的都是得体的话,而黛玉都是认性率真、晴雯都是撒娇撒痴。
可惜,天真不是死掉就是半路回转,这样的女孩子可以作为知己,难以成为妻子。人性是复杂的,真中有伪,伪中有真,宝钗并不在意别人说她真伪,仔细看去,尘世间究竟谁在乎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0614/f4664eeaaa696c81.jpg)
从容淡定、才华横溢、积极进取,接受命运,这是斯多葛派哲学塞涅卡类的人物,是帝王奥勒留的行为举止。有人说她虚伪世俗,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性情的人连宝钗十分之一的真估计都没有呢!
世俗是人生活的基础条件,每个人都在积极争取,又对他人指手画脚,充满埋怨。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成为好妻子的条件,宝钗都具备,可宝玉在恰当时间遇见过恰当的人。这是无法解决的事情,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玄而又玄的缘分牵引。
如果宝玉先遇见宝钗,结果会有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