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心理服务信念之二

社会心理服务信念之二

作者: 苗尔平 | 来源:发表于2020-04-14 21:56 被阅读0次

理念二:信则灵

世上是没有客观事实的,所有看到的都是主观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嘴巴描述自己内心的风景。比如各种社会新闻,只是新闻编写者想让我们看到的,而不是全部事实。所以对于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声音。任何的表达和呈现,都涉及当事人的立场、观点、利益、信仰。我们看到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无数哲学家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客观事实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不能抵达。

什么是主观事实?

就是“信”——我们相信的就是主观事实。

例一:如果一个妻子相信丈夫外边有女人,这就是主观事实。当妻子这样相信的时候,就是主观事实,与真实没有关系。一个人说半信半疑,那么是信还是疑?不信的话为什么还那么痛苦?半信半疑就是疑,半死半活的时候,半推半就的时候呢?

例二:王老师还好吗?

甲:老师是搞体育的,一定还好

乙:估计老师已经不在了

王老师健在还是不在与王老师没有关系,与甲乙认为的、相信在不在有关系。

精神分裂又个症状——妄想:是一中严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三大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推理,违背逻辑事实,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并对这结论坚信不疑,根本不可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改变;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如果见到过这样病人就能理解“信”这个信念的力量了,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

有一个宗教改革家说:人们是理解了才相信,而我则相反,我是相信了才理解。

我们知道,宗教讲究信,哲学是辨,科学讲究实证。基督教讲究信、望、众;佛教要求信、愿、行。都把心放在第一位。

马云说:20%的人是因为相信才能看见。80%是因为眼看见才相信成功,相信眼见为实。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

对于自然科学我们理解了才相信。而社会心理服务更多的是人文层面。要信才能做到人们的心里去。

当发现跟前是活生生的人,那么要秉持的里理念就是信则灵。

例三:信怎么在心理服务中发挥作用。

一位女性,35岁,大学老师,在国内如何也怀不了孕。出国几天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妊娠反应非常非常厉害,电话咨询。

咨询师斩钉截铁的告诉她:是你不想要自己的这个孩子,才出现如此严重反应,这是你的无意识想法。

反馈:妊娠反应减轻了。二次后,呕吐症状消失。

这个例子说明,最重要的起作用的是“信”。她相信后才能与自己和解,而不对抗。在心里服务过程中,只要信就说明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相关系永远大于理论和技术。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年轻英俊的塞浦路斯国王,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大理石少女雕像,每天发自内心的示爱,献上各种亲昵,不多久,雕像少女复活,与国王喜结连理念。

这说明热切期望和长久期待能够创造奇迹,能够把想象变成现实。

例四:曾经一对年轻夫妻,摩托车车祸,妻子无恙,丈夫植物人,在妻子的每天呼唤下,丈夫完全康复。医学起一定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热切期待和长久坚持创造的奇迹。

网上能够看到母亲把儿子唤醒的,妻子把丈夫唤醒的,没见到丈夫唤醒妻子、父亲唤醒儿子的,这是为什么?大家思考一下。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教育系统称其为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实验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任何情况下什么都可以没有,唯有信念不能缺失。潘多拉魔盒开了只剩下希望,只要有希望就有未来,希望就是信念。

理念三:对立和统一

涉及到的是技术。比如一个杯子放在手机上。杯子就是心理问题,要解决心理问题,多数人就是想直接拿掉杯子。拿不掉怎么办?把手机撤掉,杯子就不存在了。

比如手心于手背。

任何事物斗包含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一方是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的;两个互为极端极端事物的相似度,一定高于中间与任意端事物的相似度。

比如:一种人坚决反对嫖娼,第二种不反对也不支持、第三种人直接嫖娼。

从心理上,坚决反对嫖娼与嫖娼的人是相似的,是一类人。

当一个人知道美,心中一定知道什么是丑;说恶,心里一定知道什么是善;说自己是门外汉就已经迈入门槛,因为真正的门外汉是不知道门在哪里的。

当两口子吵架激烈时,说明感情浓度强烈,与此相反的是冷漠。爱与恨表明感情浓烈,是性质相同程度不同,爱的反义词不是恨,爱的反义词是冷漠。

一个不会系鞋带的上幼儿园的女儿,妈妈说孩子总也学不会

科学是因果思维,社会心理服务要秉持目的论者,关注的是什么使得问题维持下来的?维持下来又是为了什么?

一个上网成瘾的孩子,在网吧一年,如何维持下来的?

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是系统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只要一方面改变了,其他人随之就会改变。

先有母亲还是先有儿子?当然是同时。

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对立和统一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服务信念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ox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