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还在上班。 对自由职业当然有所向往,但现实并不总能遂人愿。
时不时会去憧憬下,未来想要的生活和事业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实现它?
一、上班族应该重视投资
边上班边投资,当然有诸多不便。比如没精力深入研究上市公司,更难实地调研或参与IR活动,甚至也没啥时间多读几本书。说实话,连微信的消息都看不完。尤其是两个孩子尚小,所以下班时间也常是占满的。
但上班族做投资仍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必要的。
一方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每个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人都需要学会理财。而一分耕耘,自然也有一分收获。并且这是一种能积累的能力,并不见得非得每时每刻不落下。
另一方面,投资不等于炒股。更不意味着需要盯盘。我就不盯盘。投资的本质是资产配置。投资能力即资产配置能力。频繁交易,也有人能赚钱,但那不叫投资。职场人士也完全可以基于长线角度,选择一些股票,或基金,或债券,投入资金,预期未来获取收益。
实在不行,你就定投个红利基金或者沪深300ETF呗。
我们甚至可以说,其实所有拥有资产的人都在做着投资。有的选择配置现金或存款,现如今更多人投到了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或者陆金所等平台,但这些也都是投资范畴。比如现金实际上是收益率为负的一种资产,存款只是稍好一点点(有时实际利率也为负)。即便你没有选择股票市场,你也依然在投资,只是投资的能力和内容不同罢了。
二、为什么有的人不想上班?
我本人工作快满十年了。十年是道坎。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十年之前
你不认识我
我不属于你
我们还是一样
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不想上班的理由有很多,大部分人的想法也都类似。比如不希望受约束,比如感到当前从事的工作可有可无,比如所处行业明显下滑日薄西山,等等。
举个例子比如在国企。外表看似企业,内里的气质像是政府部门。而有的人是很难适应这种氛围的。既有严格的业绩考核,又有高度的行政压力。薪酬福利说好听是稳定,说难听就死板。发展通道受限,人员关系错综复杂。
在国企里,有能力的人是有希望得到重用,但那得在公司发展好的光景;一旦整体陷入泥沼,领导还提拔能人做啥,当然优先看重亲信,这也人之常情。很多国企里的管理人员,并不需要太多业务能力,没啥技术含量真的,需要另外一种核心能力,即摆平各种关系的能力。
总之,在一个体制里,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为这个世界改变了什么,甚至不取决于你对公司/单位作出多少贡献,而纯粹取决于你的领导(们)对你的评价。假如跳出这个体制,你自然会发现很多其他的价值,包括对家庭,包括对社会。
但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并不认同一味地逃离上班。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心若不自由,财务也是无法自由的》。你不能总是对现状不满,关键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努力去实现它。
如果你没本事脱离这个体制,你就不要在其中抱怨。其实你的领导很多也都与你想法相近,各有各的困扰,只有极少数是乐在其中的。遇过一个领导就曾经说过(大意):想想自己,能不能不吃这碗饭了?不然,你该干啥还得干啥。
我也是这个意思,在其位,尽其职。你应该在个人价值观和领导的评价之中,尽可能去争取“最大公约数”。即便理财角度,职场人干好本职工作也是最优先的项目。那可是初始积累啊。
但假如你还有你的其他目标,你要朝着那些方向努力。日积月累,总有改变。好像是彼得·德鲁克还是谁说过:人往往高估一年时间的变化,却低估五年时间的变化。坚持做一些事情,久而久之很可能会有超出你预想的效应。
三、我向往的自由职业
有些人对未来能有很清晰的蓝图规划。而我不行。从前我总是多虑,现在也会,但自从成年之后就逐渐明白随遇而安的道理。
我认为人应该去设想、去憧憬,也该做规划,但更应该夯实积累,以及顺势而为。要知行合一地去工作、去生活。“知行合一”的意思,并不只是指言行一致,更多的还是说,实践出真知,相辅相成。
这个世界充满概率,没有什么事情是有完全保证的。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提高我们希望出现的概率。首先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其次你要增强自己去实现的能力。
很多人向往财务自由,我也是。但你会发现,随着你的资产积累,你的日常开支很可能也逐渐水涨船高,于是要实现财务自由的门槛始终有点遥不可及。现在的资产积累,对十年前单身的我来讲就基本自由了,可如今有了家庭又不一样。
一旦你的收入来源只剩下投资,那对波动率的耐受力会变得很低。比如弄个熊市三五年,我是没自信还能赚什么钱的,不亏已经了不起了。那现金流哪里来?而假如设法将波动率压下来,那收益率又会显著下滑,比如搞个货币基金够稳吧,收入过不了年化5%。
现在我比较倾向未来能有个自由职业,介于上班和财务自由之间的状态。财富积累尚达不到无忧无虑,但自己也能有点投资以外的现金流收入补充,不一定要求多。基本上,如果工作投入时间能减少一半,我能接受薪酬减少一半。
腾出来的时间想做什么呢?照顾和陪伴小孩,做一些家务,规律性锻炼身体,保持深度阅读和学习,适当的休闲娱乐,比如看片看剧下棋,以及每年旅行。
当然,孩子还小的话,剩余给自己的时间会压缩得厉害;两个孩子,又要进一步挤占时间。事实上,小孩是我渴望自由职业的一大原因。现代高度分工的社会根本不适合生养小孩的好吗?如果没有父母帮忙,试问,中国现在有多少家庭能生养小孩?更不用说二孩了。也难怪生育率拼命往下掉。
假设没有父母帮忙,那双职工家庭根本没法带小孩的,那基本得请保姆。保姆是现代社会必然出现的需求,也是一种高要求的职业,费用并不低,但显然还是没有自己或父母帮带来得放心。所以,自己带小孩,是不是也能算一部分职业?为国生育,为社会培养小孩。
自由职业从事什么具体内容,我还比较模糊。理想的话,写点文章、弄个公众号什么的,假如也有些收入,那自然好。但应该十分之不容易。还能做哪些事情为这个世界贡献点价值换取收入报酬的?需要更多探索和尝试。
我尚未达到能实现自由职业的能力,但我相信自己正在朝那个方向努力。哪怕一点一滴。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四、从投资到自由职业,还需要走多远?
有时难免会畅想一下,什么时候可以去从事自己更热爱的工作?无需达到财务自由,但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变成拿整个家庭在冒险,并不值得。
需要怎样的经济基础呢?每个人的情况肯定不一样,比如挑战其他事业的能力积累不同,或者风险偏好有别,总之不能一概而论。
我个人的情况嘛,职业能力方面自己评价并没有充足的沉淀,工作中的成长这两年到了一定瓶颈,而且假如跳出之后直接能应用的东西似乎并不多。所以未来若去尝试自由职业,除了勇气之外,是需要更多一点资产积累才稳妥的。
比较宽泛地讲,我认为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近五年的投资收入要能超过工薪收入;当然最好是五年中每一年都能超过。
工薪收入,严格来讲,除了实收之外,还得考虑五险一金和隐性福利。两种口径相差不少。
为什么是五年?其实也是拍脑袋的。毕竟五年以内太短,不够验证你的投资能力或评估你的投资收益。五年以上又感觉太长了,反正我这辈子顶多只剩十来个五年了。
投资收益不比工薪现金流,起伏还是比较大的。真正大牛市的时候,相信不少人股票或基金浮盈都能超过工作薪酬。相反到大熊市的时候,不用说盈利了,很多高手也是大幅回撤。五年时长,就算没有大牛熊,一般也能经历个小牛熊,看的相对会客观一些。
说起来,经历过至少一轮完整的牛熊,也是我认为走向“投资+自由职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账面收益太容易令人沾沾自喜,把运气和环境误当作自己的能力。多少人就是因此在牛市进程中不断加码,参与了一个自己也助推的游戏,最终在疯狂之巅戛然而止,然后节节败退,不胜唏嘘。
要知道,投资这件事情,也是很难“落袋为安”的,你只能在不同资产之间切换。卖掉股票了结,其实只是选择了现金资产。就能安心了吗?假设你历史年化复利是20%,你能忍受5%以下收益率过一两年么?并不是不行,只是没那么容易。有心理的关卡要过,也有现实经济压力。
除非,5%收益率,也足够你舒服过日子,维持生活消费水平基本不下降。那样的话,做起投资来心态也会好很多。也就是说你的可投资资产要超过年薪20倍以上。对我而言,目标有些略遥远。
所以假如要脱离现有职业,最好的机会应该是在熊市时。你在市场低谷的时候都能生存得挺好,就可以不那么担心未来了。千万、千万不要在牛市时冲动做出选择。当你周边遇到很多人纷纷投入股市或基金,并且大家都赚钱了,那一定不是好的离职时机。
当你的投资能力真的精进到一定程度,也许能实现每年相对平稳的收益,回撤幅度可控;甚至,牛熊切换能踩准一点,牛市握紧股票,熊市能提前切换到债券等其他资产——但真不太能指望,择时是非常之困难的。
我记得2007年赵丹阳在3000点就唱空和离场了,这个判断稍早了半年左右,但差的确实一倍的涨幅。如果回到2007年,我是绝不会指望自己踩准6000点的,但我也绝不希望自己在3000点就撤出。
股债平衡是很好的策略,但年化复利要突破15%都很困难。世界基本是公平的,你无法占尽好处。高收益、低波动的投资品种?不存在的。边工作边投资,你可以多忍受些高波动,获取超额的高收益;一旦选择自由职业,除非报酬现金流充足,否则你势必需求低波动,那收益也会随之下降。
从投资到自由职业,还需要走多远?我也不知道。人生又不是玩游戏,没有进度条。只是既然明确了方向,就坚定走下去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