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穗风致
奶奶去逝那年,我随父亲回老家奔丧。
生前,奶奶一直独居在老家围龙屋村里的一间小泥砖单间。乡下最亲的人也就是奶奶的侄子,即我的堂叔。即使堂叔一家早已搬到马路边上的新房子,但奶奶还是宁愿独自住在老屋。
办完丧事,我和父亲随堂婶去清理奶奶的遗物。进入屋村,来到奶奶生前居住的那间小屋子,堂婶开了门锁,随着“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一股霉味扑鼻而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只见不到八平方米的房间内,有一大半空间堆满了柴木,黑压压的,垒得整整齐齐。
“唉,每次让她不要去捡柴,她都不听,越捡越多,多到她一辈子都烧不完,还是要捡。”堂婶在一旁叹息到。
看着这高过人头的木柴堆,想象着奶奶拾着柴火的那佝偻瘦小的身躯,父亲不禁失声呜咽。当时年幼的我,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巨大悲伤。
当年,父亲虽然工资不高,但会定期寄生活费给奶奶,以满足奶奶的基本生活。即便如此,经历了旧社会的那种赤贫煎熬过来的奶奶,一直都生活在极端的不安全感中。
父亲几岁大的时候,爷爷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从此杳无音讯。无依无靠的奶奶独自把父亲拉扯大。当中经历过的困苦,如毒蛇般侵蚀着她的灵魂,在深入骨髓的匮乏感中,她再也无法自拔。
所以,即使基本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奶奶仍然每天不停地到村子外边捡柴,捡啊捡,直到她死的前一天.......
我母亲是在一个贫穷的大家庭里长大的。兄弟姐妹有九个,母亲从小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拣姐姐们不合身的旧衣服穿。能分到的食物也自然非常有限,仅仅维持生存而已。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不浪费一丁点食物:饭粒掉桌上,她会拈起来放嘴里;哪怕一点带油花的菜汤,她也要就着开水喝掉,如果是剩下的肉汁,就更不用说了,她会留着,下一顿炒青菜时加进青菜里,就省却了放油;做菜时,她会先用锅炒有油的肉菜,最后再炒青菜,以便锅里的油花可以被青菜所吸收;吃鱼时,她连鱼椎骨里头的骨髓都吸得干干净净.......
从小,我和哥哥姐姐就是在这种极度节俭的生活理念熏陶中成长着,一直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因为那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都那么穷。直到发生一件事,给我的心灵造成很大的震动。
小学五年级那年,一个住在省城的远房亲戚、爸爸的堂妹来到我家。她知到我们家生活困难,带了许多礼物给我们。其中,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两件衣服或是鞋子。
我得到的是一件呢子外套和一双皮鞋。那双皮鞋是羊皮的,那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双皮鞋啊。
当时,农村里的孩子是没有皮鞋穿的,穿的都布鞋或塑胶凉鞋。我把鞋子捧在手里,爱不释手,试了又试,之后又不舍得穿。我要留着过年的时候再穿。于是,母亲帮我把这双皮鞋放在高柜里收好。我平时依旧穿着我发黄的白帆布鞋。
半年后,临近春节,我想起了那双漂亮的羊皮鞋,于是让母亲拿出来。我要穿着新鞋子过年,在小伙伴们中炫耀。谁知打开鞋盒,取出鞋子,我的脚却再也穿不进那双鞋子了。正值长身体的我,半年内脚就长长了1公分多。
看着一次也没穿出去过的崭新的羊皮鞋,我整个人都呆了,那种复杂的心情至今想难忘。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哇”的放声大哭起来。
我曾经梦寐以求拥有一双皮鞋,等到它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过分珍惜,永远失去了享用它的机会!
母亲被我这悲呛的哭泣弄得不知所措,她一脸内疚的表情,越发增添我的委曲和愤怒。她一直喜欢把好东西收纳起来不舍得用,这种的习惯影响了我,我才会决定把这双鞋留着过年穿,却忽略了有些东西不及时使用,就会过期,这是另一种方式的浪费啊!
因为家里我是最小的一个,之后,那双鞋子便一直放在家里。每次我看到它,就增添多了一份烦恼。直至有一天,一个亲戚带着一个小妹妹来我家,母亲才把它送走了,总算没有浪费这双鞋。然而,这件事,却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等到我们长大了,参加工作以后,家里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但长期的匮乏感,依然使母亲改不了吃剩菜剩饭的习惯,即使我们怎么劝也不听。
偶尔,我们请父母上饭馆,由于饭馆的菜油水太多,母亲长期吃惯没有油水的食物,竟然肠胃不适闹肚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再也不肯上饭馆吃饭,说吃了肠胃不舒服。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觉得上一次馆子的花费,是自己买菜做饭花费的5、6倍,她那深值于骨子里节俭观念,让她无法安心地去享用一顿不用自己动手做的饭,即使是儿女花的钱。
我不时会用自己的工资给母亲买一件衣服,她每次收下衣服时,总要问我价钱。问过之后每次都说:”这么贵!”并让我以后别买。后来,我给她买衣服时,如果衣服花了300元,我就告诉她只花了90元。她听了以后也就略显安心的样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家的生活也逐渐好起来了。而这时候,母亲却得了胃癌,从发病到离世,不到两年时间。
以往那些母亲不舍得扔的剩菜剩饭,还有那些因为母亲的过度收纳而过期甚至变质的食物,都进入了母亲的身体,成为母亲发病的定时炸弹。
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种种节俭,以及她对自己生活的种种苛刻,我们几兄妹对着母亲的遗照痛哭不已。让我们至今不能释怀的是,我们还没来得及让她从过去那种极度的匮乏感中解脱出来,她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上一辈经历过饥饿和贫困的人,那种对生存的不安全感,非常顽固地盘踞在脑中,难于驱散。
我门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在美国定居,一个是公务员,还有一个在省作协工作。她自己也有一份退休金养活自己。然而,每当去公园散步,她总是带着一个大塑料袋。每次看到她从外面捡回来的一大塑料袋的空矿泉水瓶子回家,我内心深处就一阵心酸,我又想起我的奶奶。这位老婆婆,她肯定也是那种年轻时穷怕了的人。
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过度节俭的观念影响到今后的生活。
比如,不敢负债。
上个世纪末,国家取消了政策性福利分房。特别是2000年以后,商品房的交易逐步扩大。听周围朋友说借银行的钱买房子,我们觉得那是一件非常前卫的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位年长的同事到天河区办事。办完事后,我们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的天河北新区的街道上,感慨市区变化巨大。同事和我说,其实你也可以贷款在这买套房子。
当时我对他的话也就这么听着。因为当时手头确实拮据,工资不高,但同事的那一番话,让我觉得,贷款买一套房子,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那一瞬间,我突然回想起小时候那双鞋子的事。
后来,2004年,我贷款买下了那个区的一套房子。从看房子到签合同,就两天时间。后来,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我很庆幸那双鞋子让我的观念得到改变。否则,我可能会像一些我认识的一些年纪更大的朋友,退休了,手里好不容易攒够了100万,原想着一次性付款买一套房子安享晚年,现却连市区的一个洗手间也买不起。不敢负债的观念让他们白白错失了购房的最佳时机。
还有一些人,物质上不再匮乏,但精神上却依然“贫困”。
有些从农村里走出来的人,在经济发展最快的那几年,赚了不少钱。为了弥补过去贫困造成的心灵创伤,有些人变得极端的放纵和挥霍。
他们觉得,过去穷,现在有钱了,该好好享受一下物质生活。恨不得用金钱把过去那种匮乏感登时填满。然而无论怎么享受物质,却永远无法填补精神上的虚空。
我的一个朋友,十几年前做包工头赚了不少钱。有了钱,他每周都要到澳门一次,否则就不舒服。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想着怎么花钱。终于有一天,他把钱挥霍得精光,老婆带着儿子和他离婚了。一夜之间,他又回到“解放前”。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远远比几十年前要丰富得多,大部分人已经摆脱了物质上的匮乏感。然而,要真正让大部分人拥有“殷实”感,这种殷实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感觉这条路不会遥遥无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