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之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解析]:“上屋抽梯”也作“上楼去梯”等等,“去梯”之说最早是出现在《孙子兵法·九地篇》:“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羊群,驱而往,莫知所之。”其原意就是,诱人上楼之后,却把上楼的梯子搬走,从而陷人于困顿无路的境地。此计用在军事上,即为故意为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可贪之利,以此来诱使敌人深入腹地,然后断其退路和援应,将其致于死地。此计的具体应用,可用于敌方,也可用于己方,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计策。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敌人设“梯”、示“梯”,正如本计按语中所言:“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以梯。”对于那些贪而不知害、愚而不知变、躁而不知思,骄而不知惧的敌人,我们可以分别采取示之以利、示之以虚、示之以顺、示之以弱的方式,或利诱,或威逼,或“恭请”,或驱赶,而使敌人进入我方的势力范围或包围圈。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为敌人准备的“楼”一定要很高、很陡,不然敌人就可能无需“梯子”而一跃即下,这样不仅会前功尽弃,还有可能反遭其害。“请君入瓮”之后我们就要迅速而果断地抽掉“梯子”,使陷入一种“叫天天不响,叫地地不应”,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对已被围困的敌人来说,所谓“梯子”不外乎是逃生之路和前应后援,这是两条“得之即生,失之即亡”的救命之梯。因此,在敌人“上楼”之后,我们便要下大力气去“关门闭户”,或围敌打援,使得敌人成为犹如“门里之狗”、“瓮中之鳖”的困敌、孤敌。然后我们再或前后夹击,或围而聚歼,干净彻底地将敌人消灭。当然,我方也要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因为犹如困兽的敌人常常会狗急跳墙。如果我们没有较大的优势,就很有可能被敌人挣个鱼死网破。
此计应用于己方时,就是现断掉自己的后路,制造一种有进无退、有敌无我,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正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目的是为了激励将士们顽强的斗志和死战的决心,使之拼死而战,勇往直前。当然,这决不能是蛮干,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和时空作为“死战”的基础,不然就会像驱羔羊入狼群一样加速自己的灭亡。
[三国计例]:
刘琦三番求良计
孔明上楼被抽梯
话说刘表膝下有两个儿子,即大儿子刘琦和小儿子刘琮。相比来讲,刘表对刘琮比较偏爱,对前妻留下的刘琦则不甚喜欢。刘琮的母亲也因害怕刘琦一旦势大,势必会影响她亲生儿子将来的地位,故而也是一味地排挤刘琦,这使得刘琦越来越来感到自己处境的危险。这一天,刘琦来找他的“叔叔”刘备,想相刘备征求一条自安之策。见到刘备后,刘琦泣拜道:“继母不能相容,我的性命危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而刘备却说:“此乃贤侄家事,不应该来问我?”刘琦又向诸葛亮求计,诸葛亮也是一样的腔调说:“此家事,亮不敢过问。”刘琦无奈,只好告辞。刘备送刘琦出来时,对刘琦附耳低言道:“来日我派孔明回拜贤侄,你可如此如此,他定会有妙计相告于你。”
转天,刘备推说自己肚子疼,非让孔明代他去刘琦出回拜。孔明应允而往,来到刘琦宅中与其相会。刘琦随后将孔明请到后堂,张口还是向孔明求计。可孔明依然不允,说:“我等客寄于此,岂敢参与人家骨肉之事?倘若泄露了,定会为害不浅。”说罢,起身就要告辞。刘琦急忙挽留,后又同孔明一起到自己的密室饮酒。酒过一巡,刘琦又说道:“继母不相容,乞先生一言救我。”孔明依旧是说:“此非我所敢谋。”说着又要告辞。刘琦劝留道:“先生不说就罢了,为什么总是要走呢?”孔明只好又坐了下来。此时只听刘琦说道:“我有一册古书,请先生一览。”随后引孔明登上一座小楼。孔明上得楼来问道:“书在何处?”只见刘琦泣拜道:“继母不容,我命在旦夕,先生怎忍心见死不救呢?”孔明此时显得有些不悦,起身便要下楼。可一看,楼梯已被撤去。刘琦急忙解释道:“我欲求良策,而先生总是怕有泄露,不肯出谋。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先生口出,便入我耳,这样您就可以放心赐教了。”孔明答道:“俗言‘疏不间亲’,我怎能为此事而为你出谋呢?”刘琦听孔明还是拒绝,便拔剑自刎,要死在孔明面前。孔明这才不得不开口相助。只听孔明说道:“你没听过申生、重耳之事吗?申生在内则亡,重耳在外则安。今黄祖新亡,江夏无人把守,公子何不请求去江夏屯兵防守,这样就一定能躲避灾祸。”刘琦听后,再三拜谢。随即便命人取梯送孔命下楼。孔明回去后,与刘备述说此事经过,刘备不禁暗暗窃喜。
当时刘备新败,多亏刘表收留,才使得刘备能休养生息。所以,孔明非常注意与刘表的关系,实在不愿为刘琦之事得罪刘表,避免落一个因小失大的结局。因此,不管刘琦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讨教,孔明就是缄口不谈。若不是刘备为刘琦出了一个“上楼抽梯”之计,打消了孔明的顾虑,同时也使孔明陷入一种无可奈何的地步,不然孔明是决不会为妥协的。由此看来,刘琦真正的“救命恩人”不是孔明,而是这个“上楼抽梯”之计。
假扮曹军车胄被赚
过桥抽板进退两难
自从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就愈加感到曹营并非久留之地。不久,便以去徐州截击袁术为名,带兵逃离了曹营。等到曹操有所醒悟时,已是为时已晚。曹操只好派人通知驻守在徐州的部将车胄,让他伺机消灭刘备。
车胄接到曹操的命令后,便于谋士陈登商议,只听陈登说道:“此事极易,等刘备出城招民回来时,将军可命军士伏于瓮城边假作接应于他,待他到了跟前便一刀斩之。我在城上率军射住后军,这样大事可成矣。”车胄听后大喜,立即决定依此计而行。谁知,陈登和他的父亲陈圭从前都与刘备过从甚密,刚才的一席话都是陈登用来应付车胄的。陈登回去后,马上飞马来到刘备处告密。张飞听后,便要去与车胄厮杀,只见关羽拦住张飞道:“我们不如乘夜扮作曹军到徐州,赚车胄出迎,然后袭而杀之。”正好刘备他们刚从曹营出来,军中的旗帜、衣甲都还和曹军一模一样,所以大家便依关公之计而行。陈登也急忙回去,等作内应。当夜三更,关公领军来到徐州城下,兵士们齐声向城内呼唤开门。城上守军问是何方人马,大家答打:是曹丞相派来的张辽将军的人马。车胄闻听急与陈登商议道:“若不迎接,诚恐有疑,若出迎之,又恐有诈。”于是车胄上城回言:“黑夜难以分辨,还是等天明后再出城相迎。”城外人应道:“只恐被刘备发觉,还请将军快快开门。”正在车胄犹豫不决之时,只听城外有响起一片叫门的喊声。车胄无奈,只好披挂上马,引一千人马出得城来。车胄刚一过吊桥,就在火光中看见关羽提刀纵马直迎车胄。车胄大惊,回马便退,可为时晚矣。那吊桥早被陈登高高吊起,城上还有许多陈登的手下用弓箭射杀车胄等人。车胄只好绕城而走,被从后面追上来的关公手起刀落砍于马下。曹军将士见车胄被斩,便都纷纷倒戈投降,关公就这样一举攻下了徐州。
与其说关公采用的是“上楼抽梯”之计,倒不如说是一个“过桥抽板”之计。当车胄被赚领兵出城之后,陈登便将吊桥高高吊起,使得车胄出得了城,却回不了城。一个吊桥就将车胄的退路断得严严实实,最终将车胄陷入了一种前后受击,进退两难的地步。关公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斩了车胄,占了徐州,彻底粉碎了曹操的阴谋诡计。
魏军背水却不战
徐晃兵败如倾山
话说刘备为了和曹操争夺汉中,亲率大军在汉水西岸迎战魏军。曹操遂即派大将徐晃、牙将王平前去与刘备决战。等魏军来到汉水边之后,徐晃命令先头部队渡河列阵,以待蜀军。王平劝谏道:“我军渡河之后,倘若情况紧急想要撤退,可就不好办了。”徐晃不以为然地说道:“昔日韩信背水列阵,正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王平反驳道:“昔日韩信料定敌人无谋才用此计,今天将军你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吗?”徐晃仍固执己见地说:“你可引步军拒敌,看我引马军渡河破敌。”遂即领兵过河来战蜀军。
见到徐晃渡过汉水,蜀将黄忠和赵云商议道:“今徐晃恃勇而来,我们暂不和他交战,耗到他兵疲马乏,你我再分兵两路进行夹击。”于是,二人各引一部兵马据住寨栅,坚守不出。徐晃率军整整搦战了一天,也不见蜀军出战,因此徐晃渐生退意。为了迷惑蜀军,徐晃先命令弓箭手朝蜀营乱射一气,然后再渡河而退。蜀营中黄忠对赵云分析道:“徐晃令兵卒乱射弓箭,看来魏军就要撤退了。”话音为落,就有士兵来报说:曹军后队果然退动。于是,蜀营中杀声四起,黄忠在左,赵云在右,两下夹而击之。魏军一下子就被这突如其来的追杀打得溃乱不堪,许多将士都被逼入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徐晃奋力搏杀,才得以逃脱。
所谓“背水一战”,就是先自断退路,好让将士们清楚地意识到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战则可生,退则必死。以此来激发将士们的斗志和勇气,进而达到“哀兵必胜”的结局。因此说,“背水而战”是一条“求战”的计策,只有一鼓作气地拼死而战,才能体现出“背水”的意义和作用,而不能像徐晃这样没等交战就要撤退。因为如此一来,此计不仅不能为其带来胜利,反而会使其陷入一种前有河水挡住退路,后有追兵围追堵截的危险境地。这个失败的例子,在如何进行“背水一战”这个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反面经验。
[注释]:
1.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所援,陷之死地:此句的意思是,先故意给敌人一些可乘之机,引诱敌人进入我们的包围圈,然后再断其援应,最终致敌人于死地。
2.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经·噬嗑》。《诚斋易传·噬嗑》中曰:“若腊之坚而难噬也,噬之则遇毒而伤齿矣。此弱于齿而噬夫坚者也,能不遇毒乎?故曰位不当也。”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敌人遭我所骗,受我之唆,而像贪食抢吃那样见利忘害,最终被致于死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