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给大家分享两则尴尬日常,诚挚的邀请你来PK一下
尴尬日常一
大学的时候一次篮球体育课上,老师让连运球,从操场一边运到另一边,一排结束另一排开始的那种。然而,现在提起来都觉得囧的是,我在运球的时候摔倒了,然后,球滚倒了操场外面,我在摔倒的一刹那,脑子一激灵赶紧站起来去追篮球了。搞得我整节课都紧张到不行。后来问一起上课的室友,她竟然没有看到这一幕。我该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尴尬日常二
我昨天剪了一个新的发型,我自我感觉变化还是挺大的。觉得今天去上班至少应该有人能看出来并夸赞我一番。令人尴尬的是办公室的同事没有一个人看出来。
上面的我的那种经历,相信大家也应该经历过吧。
如果你也经历过,留言来PK一下,看谁最尴尬。哈哈哈
不服来战!!!
2000年某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曾刊登过这么一个实验:汤姆·季洛维奇(Tom Gilovich)及其同事曾将学生被试分成数组,在一个实验室里分别做着互不相干的一些任务。随机抽取一组学生,让其穿上特别令人的尴尬的T恤(印着巴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的囧像)。
然后调查学生们注意到巴里曼尼洛的情况。
结论是,穿着尴尬T恤的学生认为50%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窘境,但实际是仅有25%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尴尬T恤。
而且,将此次实验的录像重播给别的未参见该次实验的同学看时,注意到这些尴尬T恤的人也只有25%。
不止如此,汤姆·季洛维奇作了进一步的实验。
这一次,随机抽中的同学不再是穿着令人尴尬的T恤,而是印有诸如鲍勃·马力,杰瑞·谢菲尔德或者马丁·路德·金头像的T恤。
结论更让人吃惊,学生们仍然相信有50%比例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T恤,而事实是,这次只有10%!
实验证明,在谈话中,人们对你的注意力只有你想的一半多。甚至更少。人们常常会以为自己被过多的注意到,或窘迫或得意,而事实并非如此。
上面的实验结论被称为是“聚光灯效应”。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
所以,戏精们,不要瞎紧张,紧张恐惧大多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戏精们,不服留言来战!!!
网友评论